龍 敏
在大力提倡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就不能不提到創造。而說到創造,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美術,創造是美術的天性。對于美術設計來說更是如此。在中學的美術教材中經常能看到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設計意識為目的課程,而我們現在的初中美術教材,更是表現出我國在美術教育中對創造力的培養前所未有的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各種美術能力的同時,加強創造力的培養是如此的重要。美術設計中,平面設計的美感是獨樹一幟的,在作品創意和特點上又有著極高的要求。它在我們生活中廣泛存在著,各種各樣商業、公益廣告招貼、名片、裝幀等等無不以其獨特的平面美感刺激著我們,感染著我們,向我們展現著智慧與美。
對于一件設計作品來說, “美感”是美術設計要具備的先決條件,要理解點、線、面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形式美感,對初中學生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讓學生去感受這種抽象的形式美感,首先要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這種美感真實的存在著。我的方法是運用“比較鑒賞法”。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看了一些抽象美術作品,美術素養并不高的同學們自然是看不懂了,然后我就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開始講解,顯然我的講解并非是徒勞的,同學們開始困惑,但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理論講得越多他們就越困惑。然后我在黑板上畫上了一些構成得很難看的點、線、面……然后讓學生改動,并讓學生對練習進行評價,去感受這些點線面畫面中美感的存在。長期以來的具象繪畫對學生們的影響是巨大的,想一下子就讓他們很好的感受到平面構成,尤其是一些以抽象元素構成的畫面是不現實的。不過這至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能為以后的平面設計理論的學習、平面設計做一些鋪墊。為了加強學生對此的感受,還應及時的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力圖學生們認識到“像”并不是美的唯一標準。
通過作品欣賞、教師講解、學生練習等手段,使學生對平面設計的美感有更深刻地體會和感受。從具體的教學來講,我認為“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效果很好。對于性格內向、拘束、或美術表達能力不好的同學,對他們的作品評價應主要側重于設計過程和作品的個人特色等方面;對于比較活潑、創新能力較強、或美術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則側重于在作品的個性、創意,以及繪制等方面進行評價。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的特點和長處的發掘,使教學有更強的針對性,引導和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從而使他們的作品各具特色的同時都能從創造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我把這一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一、激勵、自信、快樂
練習以幾何或自由形態構成一幅畫面。目的是學生敢于創造、樂于創造,并能獨立的對形態的美感基于自己的性格喜好作出判斷。教師在學生的創作過程中,應報以寬容、肯定的態度,對學生給以適時贊揚,并鼓勵其表現自己的個性。對中學生來說,這是對長期以來形成“像=美”的觀念的挑戰。
二、知識、創造
(1)平面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有了前面的教學,這時知識的學習應該是“當務之急”了)。
(2)標志設計——“簽名標志”(運用知識進行創作)。
教材中有一課是標志設計,我做了一些變通。改為以自己的名字設計“簽名標志”,這個作業非常具體又靈活。具體就容易入手,靈活就為表現自己的特點提供了方便。學生們開始設計時,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是很重要的,很多平面設計思想、知識都是在這個過程中深深印入他們的腦海的。對于中學生來說,那些平面構成中抽象的點、線、面重復、漸變、韻律等是不好理解的,要有很深的體會就更難了,所以我認為從加強學生對形態本身感受著手,注重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是解決平面設計難懂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配以理論知識的學習和作品欣析,將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注重學生的設計實踐過程。對于美術素質并不高的學生來說要達到平面設計的教學要求并不是難事。在這節平面設計的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比較投入,學生們能較好地將自己的創意、特點融于其中,盡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很笨挫,幼稚,我的教學設計也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我覺得對這類課程教學摸索的一點心得與大家一起探討、學習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