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靜
興趣是一把金鑰匙,它可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它可以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對于中、低年級學生,在教學中要注重作文的啟蒙教育,抓住他們的興趣、愛好,正確地指導他們學會寫作文。在此,筆者將對中、低年級作文教學的幾點認識與同行們共同交流。
(1)用看圖說話練習寫作,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看圖作文中,畫面上的人和物都是靜止的。但在寫話時,要充分發揮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只有想象得細致入微,新奇別致,內容才會豐富多彩。有時,我不選擇特定的圖畫讓學生寫,我叫學生畫一幅自己喜歡的畫,再把畫面意思寫出來。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又有內容可寫。指導學生圍繞他畫的內容來寫,他們就會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根據圖中人物的動態、神態、表情大膽的展開想象,還可以想象圖中沒有畫出來的事物,如將人物語言及心理活動也寫出來。指導學生用看圖說話寫作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最好的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2)要求學生寫日記,能為寫作積累素材。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天天寫日記,把一天中發生的有意義的事或印象深刻的事物寫下來。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還要求給每篇日記寫一個題目。漸漸地,他們把寫日記當成是一種習慣,一種樂趣無窮的事來做。日記能夠積累豐富的語言,鞏固佳詞、佳句,能為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到的語文知識,只有在不斷的應用中,才能成為自己的知識技能。所以,在日記中,學生所學的字、詞、句、段、篇,以及語法、修辭等方面的語言基礎知識也會有意無意地得到最廣泛的實踐和運用。寫日記,要讓學生高興寫,才會有收效,如果老師逼著寫,絕對不是個好辦法。寫日記,也要正確地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其實每一天人們觀察到的事物都各不相同,只要留心觀察,認真思考,每一天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日記來源于生活,日記能直接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日記的內容大部分是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情,而且是當天發生的,學生記憶最清楚。日記是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表達。學生會寫日記,就已經為課堂作文準備好第一手資料了。因此,日記能直接影響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課外讀物,也是寫作的“好幫手”。中低年級,大部分學生對拼音都很熟悉,能借助拼音閱讀很多課外書,如《兒童成長故事》、《成語故事》、《優秀作文》、《名言警句》、《小學古詩必背》等。在讀的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每人準備一個大筆記本,專門用來抄寫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和運用,把學到的知識變為自身能力。為了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知識的愛好和興趣,我常常利用班隊活動開展知識搶答競賽,例如,背誦古詩,成語接龍,背誦名人名言,講故事,等等。采用這些方法能為作文教學打下良好的鋪墊。
(4)循循善誘,傳授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一步一步“走穩”,要有階段性也要有連貫性。教師要結合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詞句的訓練過渡到段落的訓練。從會寫一句話到會寫兩三句話,逐步會寫一段話。老師要有耐心輔導學生,做到“半扶半放,扶放結合”。先“牽著手走”,最后才讓他們“自由行走”。我在教學中積累了一些經驗,訓練方式大致是:一年級階段注重詞句訓練,要會寫兩三句話;二年級階段可以由句子訓練轉為段落訓練,開始寫日記;三年級階段可以寫一件簡短的事。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指導得當,要改變傳統的指導方法,不要以一個題目為例,指導第一步寫什么,第二步寫什么,第三步又寫什么,結果,寫出來的文章是千篇一律,題材、寫法都不新穎,這種寫作方法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起不到提高的作用的。應該讓學生的題材廣泛些,多給他們一些生活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觀察。為了讓學生的題材新穎、奇特,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作文題目并提出作文要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充分與同學、朋友、親人討論和了解,并在生活中能尋找一些材料,再把這些材料帶回作文課堂。通過這些方式寫出來的文章就比較新穎、有創意,而且內容豐富多彩。為此,教師要充當好發現者、組織者、引路人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發現生活的新鮮事,并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總之,中低年級的作文教學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