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蘭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了“四個現代性”的理念,即人文性、實踐性、生活性、民族性。生活無處不在,語言無處不有。讓生活與作文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習、運用語文。把豐富的校園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動、溫馨的家庭生活的素材引進作文課堂之中。向生活要素材,讓習作走向生活,讓學習回歸生活,這是當前習作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當然也要學生具備多方面的能力。我理解應將此體現于習作的三個過程:選材——思維——表達,即在實際生活中或在閱讀書報中得到資料,然后通過思維想象把資料分析綜合,最后用文字運用技巧表達出來。
受到這個啟示,我探討了小學六年級學生如何提高習作的綜合能力的方法途徑。
第一,整個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選材是首要的問題。學生不善于撮取富有思想性、趣味性、足以表現文章中心的材料。由于缺乏這種能力,選取的題材往往很貧乏。有些題材如《我的同學》、《一件難忘的事》、《我的老師》,三年級寫、四年級也寫,甚至到六年級仍然寫這個題材,但有的學生還是仍沒有寫好。是學生生活不豐富嗎?不。主要是學生感受生活不深或缺乏認識,歸根結底是理解生活的能力問題。
第二,我們在命題習作的教學方法上,往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出了一個題目,教師指導過粗,學生無從寫起,尤其是基礎較差的學生,覺得沒啥可寫。如果指導過細,往往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結果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對基礎好的學生的思維。一個班級少則30多人,多則60多人,寫作能力差異很大,如何使習作練習兼顧到班上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基于上述情況,圍繞“啟迪選材”“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兩個方面,我設計了“創設情景”的教學方法。
所謂“創設情景”教學就是為學生習作提供情景,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選取其中情景,確定表現中心的重點材料,經過思維,分析、組織材料,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出自己對其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訓練學生命題、選材、分析組材、構思想象各方面的能力。還可創設“自我介紹”主題會。主題會本身是一次說話訓練,在寫作《小伙伴》一文時,首先創設許多與小伙伴特點和具體事例有關的情景,學生感到寫這篇習作題材豐富,感受深刻,寫出來的習作就避免了內容俗套,千篇一律的缺陷。又如寫《我的媽媽》,過去不少學生寫的題材都不足發表現媽媽的特點,表現手法單調,缺乏感染力。我就設計了七個“媽媽的愛”的情景,其中五個是用統一的比喻詞組: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水、責備的目光、辛勤的汗水。另兩個是偏愛和溺愛的情景。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情景寫,可以采用有詳有略的寫法,寫出情景,以“媽媽的愛”為主線串全文,以此訓練學生選材、組材、思維、辨別、分析能力,以及運用表現技巧的能力。寫作的結果,全班50個學生,有13名能正確選擇五個比喻詞組,以“媽媽的愛”為中心,寫出頗有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的作文;有14名同學選取一個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的情景,進行了擴寫,也符合本次練習要求;只有二名同學,寫了偏愛和溺愛的情景,其余的同學也能選取二、三個情景,寫作也達到要求。總體說是成功的一次訓練。
在《我的老師》命題習作時,我在組織學生討論基礎上,提供了十個體現老師關懷學生,忘我工作,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情景。在這些情景的啟發下,學生結合平時對老師的了解,選定情景,寫出了《與眾不同的班主任》、《愛管小事的老師》等選材新穎,構思巧妙的好作文。
綜述“創設情景”教學法,有如下幾個好處:
(1)幫助和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提煉生活,豐富了學生對生活內容的感知。
(2)比較有效地在畢業班的最后一年中,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
(3)較好地解決了如何在習作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問題。促使學生習作“有材可寫,有能可展”——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材料可寫,基礎較好的學生寫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當然,“創設情景”教學不是習作教學的唯一手段,但如果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在高年級習作教學中,將取得顯著效果的。
進行“創設情景”教學,教師首先要熱愛生活,對生活要敏感,設計的情景才是有現實性。這樣即能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喚起學生聯想、有開拓性,也即是能擴展學生的生活面,深化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在選材、組材、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對學生有所啟發和使他們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