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榮
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和發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幼兒初步感覺美、表現美的重要使命。
實施新課程后,我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回想起以前的教育活動,我常常忽視了幼兒的感受,所選擇的音樂教材幼兒并不是那么感興趣。在歌唱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反復練習演唱,幼兒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賞活動中,我努力地讓幼兒從音樂中去感受美的境界,啟發他們想:“感覺到了什么,還感覺到了什么”?結果他們真的什么也沒感覺到!在韻律活動中,我對動作的到位要求很嚴,因此機械的練習消磨了幼兒的興趣。如何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快樂”、享受“快樂”呢?下面就是我的幾點嘗試。
一、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為幼兒們創設良好的環境與氣氛。在新歌教學中,我們更要充分激發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讓幼兒樂于感受音樂、樂于演唱歌曲、積極地表現音樂。在教學中,我們常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響渲染、扮演體會、設懸置疑等多種途徑,引導不同層次的幼兒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幼兒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如今的音樂活動不再是單一的學學唱唱了,它更是一個多種課程的綜合體。以簡單化的模仿情景表演,甚至以游戲貫穿整個歌唱活動,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尊重每個幼兒的自身體驗,讓幼兒的個性得以發展。
在教學《小樹葉》音樂活動時,首先我自己示范唱一遍歌曲,主要是想讓幼兒了解歌曲的內容及情緒和情感的變化;接著,我在分段地教幼兒念歌詞、唱歌曲,幫助幼兒記憶歌詞;最后,我讓幼兒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主要是想加深幼兒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以及感受歌曲的情感變化。這樣孩子們興趣濃厚,唱歌的聲音也很大。
二、創設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培養
幼兒欣賞音樂的主動性
在幼兒一日生活的環節中播放音樂,如來園時,播放輕松愉快的樂曲,讓幼兒欣賞舞蹈;進餐時,可播放輕柔的音樂,使他們吃得又多又香;游戲時,播放優美歡快的舞曲;睡覺前,播放寧靜的搖籃曲,讓孩子們在溫柔的氣氛中進入夢鄉。在音樂的熏陶下,使孩子們情緒愉快,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感受能力逐漸得到提高。
在每一個音樂活動中,讓幼兒成為音樂活動的主體,從幼兒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出發,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幼兒喜愛的游戲式、趣味式的環境,營造感受音樂、創造音樂、表現音樂的氛圍,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變“模仿型學習”為“主動型學習”。這樣,教師不再是設計者和指導者,而是觀察者和支持者,幼兒真正成為了活動的主體,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三、感官參與,讓幼兒享受傾聽的快樂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我緊緊抓住幼兒好玩、好動的心理特點,運用多種感官,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把聽覺、視覺、肢體運動等巧妙地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渠道表現音樂,使幼兒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獲得體驗,感受樂曲的快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在音樂活動中,應該十分注重為幼兒構建一個積極的應答環境,活動中為孩子們提供一個交流、爭議,分享,探究的平臺。幼兒盡情地暢談自己的想法、感受,也可以傾聽同伴的不同發現,和別人分享自己在音樂方面的不同見解,體會解決問題時的樂趣,這樣孩子就會更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成為自主發展的人。
童年的歌是純真美好的,屬于幼兒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個幼兒都能愉快地放聲歌唱,唱自己,唱未來,唱出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