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慶榮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不斷推進,基層文化建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物質和社會生活環境有了較大的改觀,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生活空間不斷擴大,過去以農耕為主導的農時、節慶、娛樂等傳統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新的蛻變。文化形態的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運用和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使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繼承和發展面臨很大的挑戰。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對如何與時俱進,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及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的問題,本人就基層文化網絡建設談以下幾點。
(1)構建更多的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拓展群眾文化活動空間。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人們不再固守占有土地就是占有資源的觀念。開始意識到認為人才和科學技術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同理,所謂“硬件標準”的文化陣地固然是資源,但更大的資源蘊藏在人們生活空間的方方面面,時代創造了許多新的文化活動平臺,如文化廣場、家庭影視、網上音樂廳、網上圖書館等,而這些都是有限的文化站房所不能包容的。隨著社會發展,文化成分不斷滲透進現代的經濟行為中。勞動心理學提出,生產工具的生產,要讓使用者如同娛樂一樣地使用工具。不少商店、超市也將圖書閱覽、文藝演出等活動引進了店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講求藝術,在科學的社會規則下,許多人將現實生活也看成了游戲。正是這多元的文化方式、多維的文化空間、多層次的文化平臺,滿足著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如果我們的文化站僅僅“固守”在桌球、棋牌、圖書室等傳統方式上,怨天尤人,終將被時代的發展淘汰。因此必須改變原有文化建設的觀點和方法,尊重文化藝術與時俱進的本質屬性,建設更多的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拓展群眾文化活動空間。
(2)綜合運作社會文化藝術人才,建立各種模式的群眾文化團隊。我們的經濟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之中,而我們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在實踐中依然習慣于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制約和影響著我們對群眾文化活動和組織的概念界定。這主要表現為城市習慣于以企事業單位,在農村習慣于以鄉鎮為基礎和框架組織活動,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和組建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時,仍然習慣于由地方黨委和政府發通知,文化部門主辦或經辦。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自發的藝術團隊、老年大學、少兒興趣組、網上會社等組織。從組合方式看,有以社區為依托而形成的區域藝術團隊,有以某一特色文化為依托而形成的特色文化團隊,有以行業為依托而形成的行業團隊,有以共同愛好而形成的興趣團隊……這些團隊有的以弘揚某一特色文化為目的,有的以娛樂健身為目的,有的以商業宣傳為目的,可謂“百花齊放”。從其經濟基礎看,有商家出資的、有自己湊份子的、也有國家資助的……這種“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社會文化格局,正是群眾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符合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的需求。這種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沖破原有群眾文化活動群體概念的定式,綜合運作各類文化藝術人才,建立各種模式的群眾文化團隊,因勢利導,有所作為。
(3)改革原有國辦文化事業單位,重組鄉鎮文化資源,調整縣級公益事業單位文化館職能。鄉鎮文化站建設,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過去我們做過許多努力,曾有建設過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等嘗試。通過整合鄉鎮精神文化資源,將文化站、廣播站、精神文明中心、合并成“宣傳文化中心”。但在實踐中出現兩個難點,一是性質問題,新組合的“中心”是公益單位?還是經營單位?不明確;二是業務沖突問題,文化站是傳播精神文化活動的單位,與成教和黨校業務相近,而廣播站是視頻網絡保養和信號傳送單位,其業務差距較大,難以糅合,不少地方往往是形合實不合。鄉鎮級文化站的改革,要從當地的經濟、人口和文化需求出發,不能搞一個模式的“一刀切”。應根據差距、文化生態復雜的特點,制定一個《管理辦法》,以法律法規形式規定其基本性質和任務,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結構、規模和運作機制,以解決當前文化站性質不明、職能不清、資金投入不明確不到位等問題。加強縣文化館建設,發揮文化館社會文化公益職能作用,是近幾年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識。國辦群眾文化事業單位必須保持公益性質,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在現階段,文化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我們要加快速度跟上去,調整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職能,使之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