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平
[摘要]革命歷史小說在追尋自己的審美價值時,一直是力圖在“崇高”與“世俗”之間找到某種契合。本文試以革命歷史小說中典型性文本《紅日》與《苦菜花》為例,窺探文本是如何對“崇高”與“世俗”進行二維建構的。
[關鍵詞]崇高;世俗;革命;倫理
作為一個審美范疇,“崇高”的基本內涵就是人對有限的體悟和超越,它直接和人的心靈意義聯系在了一起。朗吉駑斯在《論崇高》中提出的崇高美學標準,大大開拓了人們對藝術本質的新認識。朗吉弩斯的意圖是找出崇高風格的因素,依他看,有五種,即“掌握偉大思想的能力”,“強烈深厚的熱情”,“修辭格的妥當運用”,“高尚的文詞”和“把前四種聯系成為整體的……莊嚴而生動的布局”《論崇高》從審美的范疇首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這是朗吉弩斯對西方美學最重要的貢獻。“崇高”在朗吉弩斯之前就已出現,但那時僅限于修辭學的范疇。朗吉弩斯并不否認崇高與修辭的聯系,但他賦予了“崇高”以更為廣闊的內涵。
如果用朗吉弩斯的“五個因素”說來衡量十七年文學(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我們可以感知到文本里具有“崇高”的審美韻味。盡管“崇高”是個美學意義上的范疇,但是在社會倫理價值判斷的意義層面上,它更多地被用于對人們精神境界、道德水準、處事行為等方面的評價?!笆浪住眲t是作為一個日常生活以日常物質話語方式存在著。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世俗的價值趨向于粗鄙,它與崇高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笆浪住币辉~,本來應該與“神圣、崇高、精英”等概念相對。它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與宗教的天國、彼岸、神圣等意義相對的世俗生活,包括儒家的制禮作樂、安邦定國,也包括平常人的日常生活。狹義的“世俗”,則特指脫離開了形而上的精神的追求,指以日常生活、物質生活與欲望為價值標準的生活及精神狀態。就中國傳統而言,以儒家主流文化為依托的傳統理性雖然是以現世生活作為價值理念的標準,但是儒家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有著自己的一整套的倫理和道德體系,有著完整的宇宙觀、社會觀和道德理想追求;與之相比,以宋元以后出現的市民文化或市井文化為依托的世俗理性則以日常生活及物質欲望為價值準則,如發財、致富、娛樂、享受以及對于性的追求等。世俗的生活過程多注重世俗理性,注重世俗生活的價值準則,其理性標準較少關注形而上的精神性的一面,而較多關心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的一面,即日常生活意識形態。即如何在文學這一領域貫穿“崇高”的價值觀念,并用“崇高”的價值倫理來提升廣大工農兵的思想境界,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換一種表達方式,此時期的主流意識寫作話語是要繼續繼承“五四”以來的“啟蒙”姿態,還是必須以雙向改造的方式進行——既對文學接受者的改造,同時又是對寫作主題自身的改造。這是我黨即將執政與執政后面臨的重大課題。要在文藝領域解決這樣重大的課題,必須首先要擺正主流意識寫作的姿態。因為寫作姿態影響著文學受眾的閱讀心理與接受效應。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我們所寫的東西,應該是使他們團結,使他們進步,使他們同心同德,向前奮斗,去掉落后的東西,發揚革命的東西,而決不是相反?!睆V大工農兵由于長時期受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統治,不識字,無文化,“所以他們迫切要求一個普遍的啟蒙運動,迫切要求得到他們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和勝利信心,加強他們的團結,便于他們同心同德地去和敵人作斗爭對于他們,第一步需要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添炭。所以在目前條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輕視和忽視普及工作的態度是錯誤的?!比绾伟褋碜渣h的民族國家想象的宏大的崇高價值與民間鄉土俗世的倫理價值統一于此時期的文本中呢?可以說,《紅日》、《苦菜花》和十七年文學的其他文本在價值追求上都很好地貫徹了“講話”中蘊含的“普及精神”。文本把極其崇高的價值理念和俗世的倫理價值判斷很好的統一起來?!?9世紀后期以來,中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毛澤東和他所領導的政黨所從事的動員民眾、奪取政權的革命所面臨的問題,是他考慮文學問題的出發點。”
在對日常生活的詩意表達中,將崇高的價值判斷融于世俗的生活過程一直是十七文學審美追求與倫理訴求。不可否認,“對日常生活的否定,對日常生活主體的忽視,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空殼化,社會主體的虛無化。”但是,如果將生活的價值與倫理定格于庸常,消解于粗鄙,對文本的解讀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自然會遮蔽十七年文本在史學意義上的作用。如在今天的有些論者看來,十七年文學是人作為主體迷失的年代和“‘人和‘自我失落時代”,十七年文學“多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彼岸的‘黃金世界,不斷地淡化對此在的現在的表現力度。”我們認為,十七年文學在看似“人”和“自我”失落的背后,更多的關注于新的倫理的建構,是在對世俗的生活之中融入了理性的詩意化的想象。這種詩意化的想象在文本中主要以抑物質揚精神的話語呈現。在理性的支撐之下構建新型的無產階級倫理秩序,以精神的高揚來消解物質的誘惑,以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現代性理性消融傳統的世俗倫理價值取向。這是十七年文學文本中崇高與世俗相融的策略。
首先是用革命的理性構建新型的無產階級倫理秩序,使樸素的世俗家庭或家庭復仇意識轉變為鮮明的階級斗爭。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具有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領導者的引導、啟蒙教育自然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農民的自發復仇也向自覺的階級斗爭轉化。封建與惡勢力建立的鄉村權利秩序與鄉民忍辱負重的命運倫理意識可以說是民眾苦難根源。長期痛苦生活的磨難和有權勢人的不斷迫害,使貧苦的人們具有一種能忍受任何不幸的忍耐力,他們也由此相信該窮該富是命運注定的,自己沒有力量也沒有權力來改變。面對生存的困境,不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就是走上兩條樸素的抗爭之路:要么是逃到深山老林里,結合一伙同命運的人當“紅胡子”(注:是群眾對被迫逃到深山野林中和財主作對的人們的稱呼,統治階級則稱他們是土匪。)專門打劫富豪槍殺仇人;要么是奔跑到關東去謀生。如在《苦菜花》里邊,兄長仁善一家慘遭鄉村惡勢力王唯一的毒害,弟弟仁義報家仇未果而被迫遠離家鄉下關東,區委書記姜永泉給地主放豬,豬被搶,走投無路不得不參加于德海的起義軍?!都t旗譜》中的朱老忠亦如此,都是迫于鄉村權勢的逼壓不得不別妻離子,背井離鄉。《紅日》中,楊軍與妻子阿菊一家的悲慘遭遇,梅福如歷經苦難,才在共產黨的隊伍里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快活。而這正是單個的個體復仇的失敗,是個體與權勢反抗無果作出的無奈選擇。“母親”會把命運苦難的根源歸結于“命不好”。這種逆來順受、服從于天命的倫理觀使母親認為罪惡深重的王唯一是遲早會遭到報應的。如何把鄉民從樸素的家庭、家族之怨提升為階級之恨,如何把老百姓自發的復仇轉變為鮮明的階級斗爭,進而找到自身解放的道路是十七年文本的歷史使命。所以在公審王唯一的時候,作為區委書記的姜永泉在開場白中有這樣一番話語出現:
“鄉親們!從今天起,這里的天下就是咱們自己的了,咱們老百姓要當家做主啦!”
“王唯一無惡不作,欺壓窮人,大伙算算,被他害死、逼跑的人有多少?鬼子還沒來,他就先當上了漢奸,出賣咱中國。大伙想想,他做了多少壞事,犯下多少罪惡?”
“現在咱們要打倒漢奸,組織自己的政府,一心抗日救中國。大伙不要害怕,咱們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有自己的子弟兵八路軍撐腰。大伙還該記得,偽縣長宋健吾是怎么死的。誰要當漢奸,誰就落這個下場!”
“鄉親們!咱們就開始公審王唯一吧。誰有什么盡管說什么,把他的罪惡都說出來。把受過他的害都說出來。咱們報仇的日子到啦!”
此前,個體的恩怨與仇恨都是埋藏在內心,是以單個的個體郁積在各自心里,而此時則通過公審大家的心理世界達到了一致,王唯一由個體的復仇對象變成了大家共同的敵人,也讓民眾明白了王唯一與窮苦人完全不是一個階級,王唯一是站在國家的對立面,而民眾則是民族國家的受益者。福柯認為,公開處決具有一種司法——政治功能,它雖然是一種匆促而普通的形式,但也屬于表現權力失而復得的重大儀式之列。公開處決并不僅是重建正義,也是重振權力。在公開處決王唯一的過程中,我們也感知到姜永泉作為共產黨人對權力重振的信心與決心。對王唯一的處決意義遠遠大于了處決本身。在公開處決的儀式中,主要角色是民眾。他們實際而直接的存在是舉行這種儀式的必需品。這樣的儀式存在,不僅使民眾意識到反革命可能受到的懲罰,而且要用權力向罪人發泄怒火的場面喚起恐怖感?!胺溉藘H僅是懲罰的目標之一。因為懲罰首先是針對其他人的,針對潛在的罪犯。因此,這些逐步銘刻在犯人觀念中的障礙——符號應該盡快和更廣泛地傳播它們應該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們應該形成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話語,讓所有的人用這種話語來彼此制止犯罪。”“儆戒作用的基礎是教訓、話語、可理解的符號、公共道德的表象?!?/p>
其次,以革命精神的高揚來消解物質的世俗誘惑,現代性的物質話語永遠作為一個虛設的美好精神家園存在于文本。從1949年以后的現代性實際過程看,革命者傾心的一直是思想的斗爭、精神的高揚、心靈深處的革命。革命者對物質的腐蝕性一直持有高度的警惕。但是,事實的另一面是,革命隊伍是被剝削被壓迫的人群——被剝奪物質權力的貧民組成,因而必然帶有濃厚的物質感情。革命和戰爭狀態是一個物質損失和物質價值低迷到非正常存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物質不僅不是人的存在的確證,反而是人的存在的障礙。因而,在戰爭狀態中強調“脫物質”性不僅不會引發反感,反而會激起人們反抗的熱情、向往的沖動。如此,“革命者所組成的現代性隊伍不是朝物質王國進軍而是朝精神的王國努力也就勢所必然,物質及其制度充當全面的反革命角色也就理所當然?!睂⑽镔|社會理想化為精神社會是文本中革命者自覺的手段追求?!犊嗖嘶ā肺谋镜木€索是在戰爭——生產中展開,戰爭之后是生產,是對山東昆侖山區鄉村生產生活場景的描寫,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生產的物質——果實;《紅日》文本是在前線——后方中展開,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前線的紛飛戰火與戰爭閑暇背景下后方愛情話語,卻很少有后方的生產勞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部小說一個是按戰爭與愛情交替展開,一個是按戰爭與生產交替進行。戰爭是大背景,生產與愛情置于后方作為補充,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我們很難看到軍民對物質的訴求——即使他們最初的欲望是物質。對他們來說,物質永遠是在戰爭之后的一種烏托邦的想象。毋庸置疑,對苦難生存境遇的抗爭即是對美好生存家園的向往,但是物質話語卻永遠被壓抑于潛意識之中受到敵視與批判。所以,當石東根在慶祝戰爭勝利時,他對物質的追求欲望全部展現出來:想到的是洋河、雙溝、蘭亭大曲,不要弄小米酒、山芋酒,覺得小米酒、山芋酒真難吃;他會戴上國民黨的軍帽,穿上國民黨的軍官服,騎上戰馬神氣地奔跑。而所有這些在軍長沈振新看來都是與革命格格不入的危險行為,尤其是石東根將美國裝備套在身上在沈振新看來更是一種極端可恥的舉動。然后責令石東根寫檢查進而從思想根源上進行革命化的規訓。另一方面是文本對落后腐朽勢力多物質貪欲的丑化表達,這是從反方面來表現對物質的戒備。幾乎所有的反動勢力都是以一付物質貪戀癖出現在我們面前。如《苦菜花》里的王唯一的住宅占住了村子的一小半,其財產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創業史》里的姚士杰以豐厚的物質為誘餌并凌辱素芳;《紅旗譜》里的馮老蘭,占有豐厚的物質卻生活極具吝嗇,這些人對物質的占用欲望直接站立在革命的對立面了。一些經受不住物質誘惑的則最終蛻變為貪欲的仆從進而對革命造成了反動,如甫志高;也有沉迷物質松懈于革命斗志甚至動搖革命信念的,如郭振山。對革命隊伍成員的規訓永遠是時代賦予文本的話語策略。
第三,以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現代性理性消融傳統的世俗正義倫理價值取向,使崇高的價值規范與世俗的倫理機制達到融合。革命現代性理性可以包括政治理性與“紅色”理性。有學者這樣闡述過政治理性,認為政治理性對人與社會諸種生活的要求的根據,就不但是理性的原則、綱領和策略,而且更進一步將政治的原則、綱領和策略奉為精神指南。政治的原則、綱領和策略最終以理性的最簡潔、最現實和最適用的面貌,成為左右社會和個體的最高價值尺度。其基本精神向度,可稱之為政治理性。其實,政治原則、綱領和策略本身就包含了并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精神,我們甚至可以認定政治的原則、綱領和策略是由理性派生出來的,但它一旦獲得獨立的話語形態,一旦以真理的形象出現,就會脫離理性的母體直接對現實生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自晚清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追求社會現代性使命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歷史訴求,而左翼文學運動將政治理性的功能賦予文學則是中國文學的必然歷史邏輯結果。從此,創作主體對政治現代性的追求制約著文學的發展與流變長達半個世紀,革命理性精神成為從20世紀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文化哲學基礎和主要價值坐標。而紅色理性從性質上來說是屬于政治理性,但是又不是一般的政治理性,而是政治理性的一種具體形態。政治理性是一種普泛化的政治原則,而“紅色”理性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指導性,其核心理念就是以暴力革命為主要手段達到政治革命的目的。由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從根本上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特別是最底層無產階級勞苦大眾的切實利益,與底層民眾的正義訴求相一致。相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性而言,正義理性包含了更濃郁的倫理道德情感。倫理情感的投入使正義理性減弱了形而上的抽象含義,增強了現實的實踐性與群體性。當主流意識形態的崇高價值規范與世俗的倫理機制達到融合時,底層民眾的復仇心理就上升為崇高的革命目的,使得本來只是自發的準革命意識轉變為了階級的解放,為權力的取得而奮不顧身的行動?!犊嗖嘶ā?、《紅日》及其他文本都很好地處理了兩種“崇高”與“世俗”的融合。“母親”作為鄉村世俗倫理價值的代言人,是正義的化身,無論是八路軍還是鄉村民眾都敬重“她”的為人與處事?!八痹诟锩摺俺绺摺迸c鄉村民眾“正義”之間起到了兩種倫理的構架作用。當柳八爺部下馬排長強奸民女事件處于一種焦灼狀態時候,正是因為“母親”從樸素的世俗正義倫理的一番評說,柳八爺才親自處決了革命隊伍里的害群之馬——對他有救命之恩的馬排長,使得馬排長強奸民女的事件得以妥善、嚴正處置?!八彼枷胍庾R深處是以樸素的正義為行事準則,正因為如此,也正好與革命者的崇高革命追求在價值訴求上取得了完美的融合。而“丈夫”為討回公道、復仇未果不得不離家出走多年,到最后回到家鄉參加革命隊伍也是一種世俗正義倫理向崇高革命理性的回歸。《紅日》里,楊軍與錢阿菊一家的悲慘遭遇,激發了他們復仇的心里動機。從第一次漣水戰役的勝利到第二次漣水戰役的失利,到萊蕪大捷,全軍將士心里的感情變化,特別是第二次漣水戰役失利后,戰士們對戰爭的渴求實質是充分體現了戰士對復仇的強烈愿望。秦守本對主動出擊戰的喜好,認為“主動出擊戰這種打法”,“即使死了也心甘”。楊軍在身受重傷,看到被自己槍殺致死的敵人,“心頭漾起一種殺敵致果的快感”。另一方面,從文本中我們也能看出百姓對戰爭的不理解和對和平的向往,白胡子老爹對連年戰爭深有感慨地從民國初年歷數到解放戰爭,接連不斷的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苦難,但另一方面,白胡子老爹又把結束戰爭苦難的希望寄托在人民戰士身上。戰士對戰斗的向往與渴求與軍長沈振新在戰爭失利后心情波動,都體現了戰爭失利后全軍的焦慮心態。在全軍彌漫焦慮心態之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崇高革命倫理背后的正義倫理的裹挾,也充分展示了對崇高革命倫理的吁求。于是軍隊政委的重要性就得以充分的體現。與此類似的話語策略在《創業史》、《紅旗譜》也有充分體現。如《創業史》中有黨支書盧明昌關于改霞進工廠的對話,縣委楊副書記和區委王書記對梁生寶的影響;《紅旗譜》中賈湘農的引導使運濤、江濤由家族之仇上升為民族國家之恨進而走上革命道路,朱老忠敢作敢為、豪爽粗獷、慷慨正直、有膽有識的“游民”品質上升為具有的敢于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
有學者認為,“世俗化,即神圣意義喪失,實用標準代替理性標準成為判斷事務的基礎?!碑斘覀兎从^十七年文學時,卻不難發現此觀點的偏頗之處。因為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文藝觀,一直就在致力于“俗”與“雅”的融合,甚至可以說一直走著由“雅”向“俗”的靠攏的道路,而不是“俗”向“雅”的攀升,并且一直在尊重世俗正義倫理的基礎上,使現代性的革命倫理得以充分的體現?!斑@種‘調整與寫作策略卻加強了革命傳統的講述功能,完成了中國革命敘事的思想規范和審美理想,從而把它推進到一個嶄新的、更高的階段?!?/p>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2]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7.
[3]藍愛國.解構十七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3.
[4]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學:“人”和“自我”的失
落.唯實,1991,(1).
[5]劉保昌.“十七年文學”的現代性問題.江漢論
壇,2002,(3).
[6]???規訓與懲罰.上海:三聯書店,2003.
[7]藍愛國.解構十七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3.
[8]朱德發.20世紀中國文學理性精神.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9]陳曉明.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程光煒.文學想象與文學國家.鄭州:河南大學
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