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霞
摘要法律觀是法律的靈魂,法律觀的革命與變遷決定了法律的革命與變遷的方向。當代中國的法學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方法,積極研究中國法學發展中的問題時提出應以人本法律觀作為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是貫穿法治始終的生命線,在新時期重構人本法律觀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 人本法律觀 法律觀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003-02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發展的偉大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在法學領域的體現和運用,就是人本法律觀。“人本法律觀既是法律本身發展的必然結局,也是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認識法律現象的科學結論”,它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在中國的最新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的法律理念。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提出了法律應當合乎人性、尊重人格、體現人道、體恤人情、保障人權的人本法律觀。
同時,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法律正是調整這些關系的行為準則。為更好地發揮法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功能與作用,核心問題是要樹立和諧社會的法律理念———人本法律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人本法律觀的構建:
一、弘揚法律人文精神
從傳統的人治社會邁向法治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實踐原則無不是圍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這個核心價值來展開的。人文精神是深藏在法治背后決定其發展方向和命運的最高精神力量,也是其生成和前進的動力源泉。就其真實的意義和實質而言,人文精神乃是人對自身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與尊嚴、人性與人格、生存與生活、現實與理想、命運與前途的認識與理解、思考與把握,其所彰顯的是“以人為本”的人道價值,即人文關懷。
社會主義法治視野下的人文精神是一套觀念體系,也是一種崇高的行為準則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意義在于一切從人出發,以人自身為中心,把人自身作為觀念、行為和制度的主體,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嚴、幸福和全面發展應成為個人、群體、社會和政府的終極關懷。因此可以說,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文精神,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方向和價值追求,更是我國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弘揚法律人文精神,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下提倡人的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強調尊重與保障人權,樹立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和法律權威意識,宣揚法治,建設法治,提倡社會正義和程序正義,特別是在執政黨內部普遍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普遍提高公眾的權利意識水平,樹立公民對個人權利的正確認識
權利意識是指人們對權利現象的認識和態度,包括人們對自身權利的認知、主張以及對他人權利的評價。對自身權利的認知就是人們對自身享有的權利的認識和理解;對自身權利的主張就是人們對自己享有的權利的維護,以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主動提出新的權利請求的愿望;對他人權利的評價包括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和對他人權利的看法和態度。個人權利——指自然人所享有的社會權利,自然權利,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利,通常稱為公民權利。在我國由于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原因,對個人權利往往是采取漠視的態度,認為個人權利是依賴或服從于集體權利、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利的。而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法治實踐,需要公民首先擺正對個人權利這個概念的認識,才能進一步從行為上對自己的權利提出要求和進行有效的保護。
公眾只有提高權利意識之后,當自身權利遭到侵害時,才知道、也才有勇氣去爭取原本屬于自己的權利,才會為維護其權利而斗爭。只有當公眾的權利意識覺醒后,每個權利主體都真正有較強的權利意識時,他們才會知道維護其權利;也只有在人們善于并勇于維護自身權利的社會里,他人才會尊重別人的權利而不是隨意踐踏。公眾權利意識的普遍提升在當下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我們建立法治國家的一種重要文化基礎,而且對于目前構建和諧社會來說也具有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三、提升我國法律實踐的水平
當前,我國的法律實踐在價值取向上,重國家輕個體、重集中輕民主、重實體輕程序、重秩序輕自由、重效益輕公平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要克服這些不良現象,應該做到:
第一,樹立人本立法觀,實現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立法是人本法律觀實現的前提,只有在法的創制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人性化理念,使法律內涵的價值觀念以及法律秩序合乎人道,有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執法的人性化關懷才有依據和保障。真正的人性化立法就是要善于發現自然秩序,通過立法程序確定下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則,而反映人真實的需求與愿望。
法治的實現必須依靠良法,而良法的創制應使“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作為奠基并得以張揚。為此我國立法機關在立法中應著重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立法要著眼于尊重人的自由權。現代社會法的價值呈現多元化取向,但最為根本的就是立法的價值應當符合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的精神。自由是法發展到現代其所應當具有的精神內核。其二,立法要尊重和保障人權。我國國家權力運作,國家的價值觀正在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邁進。其三,立法應關注私法自治的理念。將私法制度作為國家法律制度的基點和支點,有利于約束國家公共權力,擴大公民個人的權利范圍,追求個人的合法權利。私法理念的培育和逐漸養成,有利于公民確立自主、人格、權利、平等、自由和責任等權利觀念,增強個人主體的法治觀。
第二,確立人本執法觀,實現人性化執法。執法是法治實現的關鍵環節。現代法治國家是建立在對人的價值和基本權利保障的基礎上的,現代執法理念的核心和基石應是對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的認可和尊重,體現“民主、法治、人權”等基本人文精神。
堅持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必須更新執法觀念,樹立文明的執法理念。這就要做到:首先,樹立民主執法理念。現代執法理念要求執法者行使權力履行責任時,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其次,遵循法治的執法理念。法治要求執法主體在執法過程中,尤其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要以“法治主義”和“以程序制約權利”為基礎,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再次,確保人權的執法理念。人權是現代執法理念的核心。人權對于執法者具有道德和觀念上的導向作用。“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要求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注重人性化服務。
第三,應當確立人本司法觀。司法過程中的“以人為本”是人類法制文明的重要尺度。人本法律觀應當成為完善我國司法制度,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指針。因此,以人為本司法觀是實現當代中國司法現代化的根本理念和必然要求。以人為本司法觀要求司法制度和程序的設計應當以維護人的尊嚴為出發點,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司法的具體運作過程應當體恤人性的弱點,顧及人的內心感受。以人為本司法觀最簡單的描述就是珍惜人的生命和自由,保護人的財產,重視人的精神利益,做到“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權利、關注人的生存、重視人的發展”,真正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精神。如在審判過程中, 法律人應具有悲憫情懷,法官應在尊重訴訟雙方話語權的基礎上,謹慎地以人本的法律理念充分說理并作出判決。同時,刑法科學告訴我們,社會、國家對公民犯罪也應負有責任。因此,任何可能加重刑罰的判決都將是不公正、不人道的。在刑罰方面,限制并廢除死刑也是人本法律觀的必然要求。
四、尊重與保障人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本法律觀的終極目標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偉大的歷程中,第一塊里程碑就是尊重與保障人權。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要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人本法律觀的根本要求。法律與人權的緊密關系是其他制度所不能比擬的,因為在人類制度體系中,法律的強制性是以國家制裁力量作為后盾的。
在憲法確認“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新形勢下,黨應加快領導人權保障法的制定工作,進一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倡導司法人性化,進一步擴大法制監督的途徑,使人權保障制度化、法律化、體系化。其次,黨應深入開展全民的人權教育,把憲法關于“尊重與保障人權”的規定落實到國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強對人本法律觀與執政能力建設關系的理論研究,使人本法律觀深入人心,成為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黨領導下的人權工作還應積極參與國際人權活動,普遍開展人權對話,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廣泛參與國際人權保護。
總之,人本法律觀既是對人類法律文化遺產的科學總結,也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人本法律觀及其影響下的法律,可為和諧社會“民主法治”提供理論支撐和制度設計,為社會公平提供標準尺度與實現形式,為“安定有序”提供行為模式和法律保障,為“誠信友愛”提供社會公德與法律引導,為“激發活力”提供激勵機制與法律保障,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調整機制和代際公平原則。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作為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的核心理念,人本法律觀必將對其構建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對人們的影響范圍必將與日俱增,將會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發揮更重大的功能。
注釋:
李龍.人本法律觀簡論.社會科學戰線.2004(6).
李龍.人本法律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0.
魏開闊.法治的人文精神解讀.法制與社會.2008(10).
周昕.人本法律觀是黨依法執政理論的新發展.新視野.2008(3).
劉國.消除權利貧困:人本法律觀的和諧社會構建進路.法治研究.2007(8).
全莉萍,周世中.論我國“人本”法律觀的更新與重構——比較法的角度.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3).
朱振輝.法治視角下“以人為本”理念的思考.合肥學院學報.2007(6).
呂世倫,張子超.“以人為本”與社會主義法治.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1).
吳建紅.馬克思生存哲學視域中的人本法律觀.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1).
黎亮.法律觀的傳承與變革——人本法律觀的法哲學價值及其現實意義.貴州大學學報.2008(6).
李龍,龍晟.論人本法律觀的基本理念.社會科學戰線.2005(6).
李龍,魏臘云.人本法律觀: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湘潭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