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摘要民事簡易程序作為現代社會定紛止爭的一種手段,是民事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程序選擇權,訴訟契約等先進理念的滲透,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稱《若干規(guī)定》)立足于司法實踐,較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進一步從立法層面上對簡易程序作了更詳盡的規(guī)定。本文立足于《若干規(guī)定》中的部分亮點,簡要概括了簡易程序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如何完善簡易程序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民事簡易程序 程序選擇權 職權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019-02
民事簡易程序,是指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審理簡單民事案件所適用的一種簡單易行的訴訟程序。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筆者結合徐勝萍老師在《論民事簡易程序的再改進——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一文中的觀點,對《若干規(guī)定》中的亮點總結如下:
一、訴訟價值方面:體現民事程序主體性原則,強調當事人的主觀意愿,進一步明確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在簡易程序的適用上,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僅用典型的簡述式立法模式限定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盡管在隨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以上三個方面作了詳細的界定,但司法實踐中依然存在法官難以自由裁量,應用性不強的弊端。恰恰相反,《若干規(guī)定》明確給出適用簡易程序的排除范圍,為簡易程序的廣泛適用提供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若干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有選擇適用簡易程序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民事訴訟作為當事人尋求救濟的一種手段,實則為一種私權利。當事人在訴訟中必然有意思自由,必然有處分自己實體利益和程序利益的權利,民事程序選擇權作為一項程序權利,是立法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由,對當事人進行程序關懷的體現。②
二、訴訟制度方面:結合當前實際,完善口頭起訴方式
先前的《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對簡單的民事案件原告可以口頭起訴,但對口頭起訴的條件及原告口頭起訴后人民法院的義務沒有詳細規(guī)定??陬^起訴方式固然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但不利于法院記錄登記案件的相關情況,現實實踐中極有可能出現口頭起訴制度濫用的弊端。對此《若干規(guī)定》進一步完善了口頭起訴的條件,實則是對口頭起訴的限制?!度舾梢?guī)定》明確指出口頭起訴只適用于“原告不能書寫起訴狀,委托他人代寫起訴狀有困難”的情況,雖然實際中符合條件的畢竟少數,但充分考慮了不同利益群體的自身實際。在此,雖然書面起訴制度有利于維持法院裁判的確定力和公信力,但口頭制度暗合了部分公民不具備極高的法律素質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嚴格限制了口頭起訴的范圍,另一方面又使起訴方式多樣化靈活化。
另一方面,《若干規(guī)定》對當事人口頭起訴后法院的相關工作做出明確規(guī)定,實際是借法院的資源一定程度彌補了口頭起訴的公定力不足的弊端。對于口頭起訴,法院應當詳細記錄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訴訟請求,訴訟理由事實等,并應將以上內容交由當事人核對確認。
三、訴訟模式方面:延續(xù)職權主義模式,強調法官的訴訟告知義務,有利于當事人實現訴權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模式實現由超職權主義向職權主義轉變的時代語境中,民事簡易程序的改進在追求效率必須以滿足公正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考慮人民法院的組織指揮權和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合理配置。③《若干規(guī)定》中規(guī)定對沒有委托律師代理訴訟的當事人,審判人員有釋明的義務,審判人員要適當提示當事人正確行使訴訟權利,例履行訴訟義務,指導當事人進行正常的訴訟活動,相反,對于已委托代理律師的,審判人員除告知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權利外,可以不再告知當事人其他權利義務。這樣做既有利于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又加快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實現當事人與法院民事訴訟中的雙贏。
四、訴訟程序方面:以當庭宣判為原則,明確上訴期的起算點
《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簡易程序以當庭宣判為原則,從而有助于避免外界因素給法官得審案帶來的不便,防止社會關系和行政力量帶給法官的壓力,保證法官斷案的透明度和自主性,有助于司法權威和法官形象的樹立,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素養(yǎng),實現司法公開,公正,公平的社會狀態(tài)。
同時《若干規(guī)定》第28、29、31條對簡易程序上訴期的起算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彌補了法律關于上訴時限的漏洞,有利于保障當事人的上訴權。
五、簡易程序的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簡易程序的濫用問題
《若干規(guī)定》采取否定性列舉式的方法規(guī)定簡易程序適用的例外情形,雖然可以彌補原概括式方法的不足,但也擴大了在實踐中的適用。很多當事人由于開始不了解簡易程序,為了減少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益,加之法官為了提高審案效率,減少工作量,盲目選擇適用簡易程序,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不論案件繁簡,權利義務關系是否明確,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三個月內審結不了的再轉為普通程序審理。如此一來,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轉化的具有隨意性,最終既增加了訴訟成本,也導致案件審理拖沓,進而加劇了當事人的厭訟情緒,使簡易程序的設置形同虛設。
(二)沒有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若干規(guī)定》中雖肯定了當事人有選擇適用簡易程序的權利,但同時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為不適宜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和人民法院經審查不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均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什么時候適用簡易程序,具體什么性質的案件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實際都由法院來裁量決定。因此在《若干規(guī)定》中雖體現了保障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權利,卻又加以明確的限制,體現了我國民事訴訟的職權主義色彩。由于法律賦予了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決定權,當事人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程序的選擇權,失去了民事訴訟作為一項私權利的價值核心,沒有充分保障當事人程序意義上的訴權。
(三)口頭起訴制度經常被忽略
從立法走向實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簡易程序的口頭起訴制度就是一個實例?,F實生活中不少公民采用口頭起訴維權,但即使符合口頭起訴的條件,法院依然不立案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很多審理簡易程序的法官只想減輕法院審案的工作負擔,將有關案件的基本情況,訴訟事實理由等的記錄完全交給當事人,也就是必須要交起訴狀才能立案,最終導致的后果就是當事人鑒于案件簡單,涉及標的額較小,忍氣吞聲,放棄告訴,《若干規(guī)定》中的原本多樣的起訴方式又回歸書面這一單一的起訴制度。
(四)簡易程序沒有真正實現一個“簡”字
司法實踐中,由于審判人員受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在審理程序上仍等同于普通程序,仍習慣于按照普通程序的有關規(guī)定審理案件,使簡易程序失去了效率價值,無法真正實現一個“簡”。基層法院法官在原告起訴后,往往很慎重地對待每個案件的審理,當即審理的案件微乎其微;宣判存在拖延現象,當庭宣判的情況并不常見;裁判文書往往流于形式,對認定的事實或判決理由不能做到簡明扼要。另外在案件審結時限上,現行法律規(guī)定對簡易案件的審結期限規(guī)定了3個月,這樣一方面極大牽扯了當事人的精力,另一方面,忽略了訴訟費用與訴訟效益,增加了法院的審判負擔。
六、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重構
(一)簡易程序專門機構的設立
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簡易程序雖實行獨任制,但缺乏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簡易程序的審理,導致的一個弊端就是程序轉換濫用的問題。如此一來,當事人即使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無論審判能夠怎樣的完善正義,如果付出的代價過于昂貴,則人們往往放棄通過審判實現正義的希望。④對此,筆者認為:一方面,在基層人民法院應設立專門的審判機構,并應有專門的審判人員,鑒于簡易程序案件的簡單性,對審判人員的素質要求可以略低于普通程序的審判人員,另一方面,可以將基層人民法院的人民法庭設為專門審理簡易案件的機構,即設立簡易案件裁判庭,真正實現人民法院內部的繁簡分流。
(二)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
《若干規(guī)定》中雖明確了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但卻有諸多限制。對此,筆者認為;一方面,國家應以司法解釋的方式明確人民法院審查程序選擇的標準,限制審判人員對適用程序的自由裁量權,嚴格區(qū)分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的適用條件;另一方面,吸收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思想,有人認為,除《若干規(guī)定》的幾種排除情況,鑒于民事訴訟私權的性質,可以將程序的選擇權完全交于當事人,當事人之間達成合意即可適用,對此筆者持贊成意見。最后,簡易程序一旦適用后,筆者認為需經當事人主動提出后,人民法院才有權將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
(三)加強口頭制度在實踐中的運用
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書面的立法變?yōu)楝F實生活中的制度,使原本抽象的東西便得可知可感。對于簡易程序的口頭起訴制度,筆者在此認為:一方面可以由法學教育機構定期派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當事人口頭起訴后幫助法院起草登記,即相當于起訴狀。另一方面,可以有法院聯系專門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幫助法院登記相關情況,實則是將法院的這部分工作分流,確??陬^起訴的現實應用。
(四)進一步簡化簡易程序
對此,筆者認為,簡易程序應進一步簡化,以突出它的效率價值。具體而言,在起訴和答辯方面,應盡量縮短被告的書面答辯期限,可以減為7天,特殊情況可以申請延長,口頭答辯當即開庭;審理前準備方面,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應比照普通程序適當縮短,申請人民法院收集證據和申請證人作證,在舉證期限內即可;在開庭審理方面,對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應當先行調解的案件,應明確規(guī)定一次調解后再次進行調解的時限,不能久調不決,盡量采取一次調解;在庭審中調查和辯論階段應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獨立進行與交叉進行相結合,辯論盡量以一期日為限;開庭次數應以一次為限;在判決書方面應進一步簡化,直指案件核心,力求簡明扼要;完善法律文書的送達方式,甚至可以借助于電子資源,當事人電子閱覽確認后即默認為完成送達。
綜上,簡易程序的完善是長期的歷史過程,法治乃法律之治,欲實現法治,必先有法治之法。⑤對此,立法與實踐層面雙管齊下結合實際情況改革司法將對簡易程序的改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注釋:
①常怡主編.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頁.
②左衛(wèi)民,謝鴻飛.論民事程序選擇權.法律科學.1998(6).
③徐勝萍.論民事簡易程序的再改進——兼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法商研究.2004(5).
④[日]棚瀨孝雄著.王亞新譯.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26頁.
⑤齊延平.人權與法治.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