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彥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犯罪形勢變得日趨嚴重,黑惡勢力犯罪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本文指出黑惡勢力具有獨特的內涵和特征,應注重從源頭上破壞其存在的土壤,加強體制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設,正確運用法律法規,以期收到最好的預防和矯正效果。
關鍵詞黑惡勢力犯罪 犯罪文化 寬嚴相濟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089-03
有組織犯罪(Organized Crime)最先由西方學者提出,之后成為國際上通用的犯罪學概念。有組織犯罪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高犯罪形態,1985年,聯合國第七屆預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會將有組織犯罪、恐怖犯罪和毒品犯罪列為當今人類社會的“三大犯罪災難”。2000年11月15日,第5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明確規定了有組織犯罪集團的概念。我國2000年12月簽署了該公約,并在國內法上先后出臺了相關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新世紀,面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國外犯罪環境,我國對有組織犯罪的概念、種類及懲治等開始給予更多的關注。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經常提到的黑惡勢力犯罪就是廣義的有組織犯罪的一種。①
一、黑惡勢力的概念及特征
(一)黑惡勢力的概念
黑惡勢力,是2000年12月11日在公安部召開的全國公安機關“打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電視電話會議上,由原國務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提出的一個名稱。他在會上強調指出,要充分認識當前黑社會性質組織和各種黑惡勢力犯罪的嚴重社會危害,務必給各種黑惡勢力以毀滅性的打擊。黑惡勢力,包括流氓惡勢力、黑社會勢力、地方惡勢力、農村惡勢力等等。這些稱謂都不是法律概念,是一種習慣上的稱呼。黑惡勢力的提法,在實踐中比較切合偵查階段的實際,因為在案件偵查終結之前很難判斷其是一般惡勢力還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等黑勢力。應該說,黑惡勢力是包括黑社會性質組織等勢力在內的一切黑勢力和惡勢力。②黑惡勢力是指三人以上以暴力、威脅、滋擾等手段,敲詐勒索,聚眾斗毆,為非作歹,橫行鄉里,混跡城鎮,欺壓殘害百姓,欺行霸市,千方百計腐蝕拉攏黨員干部尋求保護,非法攫取金錢、物質和其他利益,在一定行業或區域內形成勢力的違法犯罪組織。
(二)黑惡勢力的特征
黑惡勢力由組織、暴力、財力和勢力范圍四大要素組成,以“黑”、“惡”和“勢力”三種形式呈現,有自己的一些特征。③
1.“黑”。“黑”表明黑惡勢力本身存在的非法以及其行為的怪異和手段的殘忍,其中黑社會性質組織,“黑”還指秘密、地下。黑惡勢力具有反社會的非主流心理,往往對現實社會充滿不滿和仇恨,與社會對立。
2.“惡”。“惡”是指黑惡勢力的暴力,他們以暴力、威脅、滋擾等手段,為非作歹,欺壓殘害百姓,欺行霸市,擾亂正常的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秩序。黑惡勢力一般都非法擁有一定數量的管制刀具,不同的黑惡勢力其暴力化程度不一樣,黑社會性質組織的暴力化程度相對高,開始擁有少量的槍支彈藥等武器裝備。
3.“勢力”。“勢力”是指黑惡勢力的組織、財力和勢力范圍。黑惡勢力作為一個組織,其成員為“三人以上”,這是一個模糊且沒有上限的概念,人數多的可以達到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不同的黑惡勢力,其組織化程度也不一樣,組織化程度很低的黑惡勢力可以用糾合性來形容。任何非法組織都是為一定利益而存在,黑惡勢力更是如此,不同的是,它通過“黑”和“惡”的暴力、威脅、滋擾等手段,大肆非法攫取金錢、物質和其他利益,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形成一定的勢力范圍,稱霸一方。
二、黑惡勢力的成因及預防
“存在必然合理”,黑惡勢力的存在同樣有其客觀原因。分析和思考黑惡勢力形成的原因,找出預防對策,盡量破壞其形成的土壤。
(一)國際犯罪文化的影響
在最近一百年里人類社會的經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研究數據表明,一定程度上,犯案數量的增長同一個國家或地區GDP的增長成正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犯罪問題日益凸現,有組織犯罪和嚴重暴力犯罪急劇增加。黑社會組織不斷產生,活動日益猖獗,臭名昭著的有意大利黑手黨、美國黑手黨、俄羅斯光頭黨和日本山口組等,都是惡跡累累。改革開放以來,這些犯罪文化以電影、音樂、圖書等各種形式傳入中國內地,像電影《教父》、《古惑仔》、《無間道》等,形象和深刻地揭示了黑社會組織的犯罪方式和糜爛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某些人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有的開始有意識地進行犯罪模仿。這是我國黑惡勢力產生的文化誘因。
因此,必須嚴格把關,加強電影市場進入的審批,對許可進入市場的電影中過于黃色和暴力的鏡頭采取剪輯等處理措施。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自身精神文化建設,努力培植優秀的民族文化產業,對一些紅色經典和其他優秀作品的拍攝、制作、出品等給予政策扶持,大力宣傳和報道優秀人物的感人事跡。提倡少年兒童讀經典明人倫,深入開展傳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教育。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社會轉型時期呈現的價值失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努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處于一個偉大的社會轉型和變革時期。這個時期,廢、立交錯,舊的體制和機制被廢除,新的價值體系沒有建立。市場經濟本身在探索中前進,市場經濟所依賴的法治環境又極不完善,傳統的“信”和“義”拋諸腦后,義利觀被歪曲,“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觀念充斥人們的頭腦,投機倒把和行業不正當競爭無處不在,貧富差距被不合理拉大,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道德滑坡,社會無序,一些人變得無信仰、無理想,萌生了罪惡的念頭,刺激了黑惡勢力的形成。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要加強市場經濟規律的研究,制定帶有前瞻性的法律,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同時,加大對擾亂市場經濟的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靈活運用稅收等經濟杠桿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對經濟困難群體給予政策性傾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加大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國家主義的宣傳教育,鼓勵先富起來的人群反哺社會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構建起法治和諧社會。
(三)社會政治腐敗
江澤民同志在中紀委第八次全會上指出:“歷史事實說明,吏治上的腐敗,司法上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是滋生和助長其他腐敗的重要根源。”從1952年的劉青山、張子善案到1998年的陳希同案再到2008年的陳良宇案,我國黨員干部腐敗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近年來,黨和國家加大了反腐敗斗爭的力度,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反腐敗的形勢依然嚴峻,依然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之一。腐敗的泛濫使得人們對黨和政府的不信任和怨言增加。在人民群眾中,社會弱勢群體是腐敗的最大、最直接受害者,他們對黨和政府不滿,對社會失去信心,有的因此走上犯罪道路,成了黑惡勢力的一員。黨員干部腐敗也讓黑惡勢力的腐蝕拉攏有可趁之機,他們沆瀣一氣,大搞權錢交易。黨員干部不作為和亂作為,使得黑惡勢力得以存在和發展。
對此,各級黨政機關要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廉潔自律的規定,深入開展黨風政風建設,加強廣大黨員干部的作風修養教育,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深化行政審批制度、財政管理體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加強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銜接,完善我國反腐敗立法,增加檢察機關反腐敗偵查手段,規定檢察機關介入黑惡勢力犯罪的偵查,由檢察機關直接逮捕涉及腐敗的犯罪嫌疑人。擴大受賄罪的適用范圍,加大行賄罪的懲處力度。發揮檢察機關民行檢察監督在反腐敗工作中的作用,拓展腐敗案件線索來源。對重大、基礎和民生工程的立項、招標、建設等實施全程檢察監督。建立完善的案件線索舉報機制和保密制度,鼓勵社會各界踴躍監督。加強檢察機關反腐敗國際交流與司法協作。
三、黑惡勢力犯罪的懲治及法律適用
(一)加強體制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設
黑惡勢力犯罪同其他一般刑事犯罪一樣,是由公安機關負責偵查辦理。然而,根據我國現行體制,地方公安系統的人、財、物均來自地方,絕對服從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如果黑惡勢力有保護傘且來自地方黨政機關,就會給正常的偵查工作帶來巨大阻礙,甚至有時會因為保護傘的權力優勢使得公安機關不管是普通民警還是領導干部都望而卻步。正因為出現這種情況,實踐中公安部會對全國發生的特大案件進行掛牌督辦,但這已不能滿足當前嚴峻犯罪形勢的需要。官匪勾結也使得黑惡勢力有恃無恐和更加囂張,恐嚇威脅辦案民警的事情時有發生,這樣即使能將自身生死置之度外的民警也會對其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顧慮重重。老百姓有警察保護,而警察自己卻沒有安全保障,讓人深思。要有效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就必須先為辦案人員撐起保護傘。同時,職務犯罪是由檢察機關負責偵查辦理,法律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刑事案件管轄存在交叉時如何分工也做了明確規定,但這種規定不利于當前更好地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對于所有黑惡勢力犯罪,法律應該允許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防止給犯罪嫌疑人充足時間毀滅罪證和串供以逃避打擊,同時,檢察機關豐富的查辦職務犯罪的經驗也將對案件的順利偵破提供有力保障。如果可能,針對黑惡勢力犯罪或其中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我們還可以嘗試成立常設專門調查機構。
制度缺失是我國在打擊黑惡勢力犯罪上存在的另一種不利狀況。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制度保障尤為重要,有時甚至可以決定著案件能否取得進展和最終突破。所以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學習,對于適合我們的好制度,應大膽借鑒。像污點證人制度和證人保護制度,在打擊犯罪的歷史上就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污點證人制度,即證人豁免制度,通過豁免證人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獲取其證言。這是出于一種利益權衡之考量,盡管這樣會使具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不再受到追究,但可以換取其揭露其他更為嚴重犯罪事實的證言,有利于瓦解犯罪分子內部關系,給予沉重打擊。也因為如此,污點證人很可能會招致不法分子的威脅和瘋狂報復,千方百計阻止其向執法部門提供證言。因此,法律同時還規定了證人保護制度,對證人及其家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護。上世紀70年代香港政府廉政公署一成立就運用它們推毀全香港警察構建的貪腐金錢帝國,在香港政府打擊黑社會組織犯罪方面它們更是作用巨大。對于這樣兩種好制度,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并運用到打擊黑惡勢力犯罪尤其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工作中來。
(二)準確區分黑社會性質組織和其他黑惡勢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即法釋[2000]42號,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5日作出的一個司法解釋,是在聯合國大會通過《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的大背景下出臺的。97刑法當時雖已實施三年,但該解釋出臺的匆促依然導致一些觀點的不成熟,引起學界和實務界諸多爭議,尤其是對其關于“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具有“保護傘”特征的規定。經過一年多的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2002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特征進行統一界定,平息了爭論。應該說,這個立法解釋對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闡釋是科學的。因此,在認定黑社會性質組織上,必須嚴格依據該立法解釋規定的四條特征進行判定。這四條特征根據何秉松教授的高度概括,依次就是組織、財力、暴力和勢力范圍。在司法實踐中,絕不能把不符合這四條特征的其他黑惡勢力認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也絕不能把符合這四條特征的黑社會性質組織認定為其他黑惡勢力,堅決做到不枉不縱。
(三)嚴格把握黑惡勢力犯罪常涉的幾種罪名
1.聚眾斗毆罪和尋釁滋事罪。這是刑法第292條和第293條規定的兩個罪名,也是黑惡勢力犯罪經常涉及的兩個罪名,雖不屬于重罪,但其造成的社會影響往往惡劣。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因各種原因兩種罪名經常被棄之不用,許多犯罪行為被當作一般流氓行為以治安拘留等方式草草了事。確實,聚眾斗毆罪是一種聚合性犯罪,只處罰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同時,該罪的法益是社會公共秩序,對于沒有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聚眾斗毆行為,不宜認定為犯罪。這些均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但并不表示刑法對犯罪的放縱,極端的例證是: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以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處罰(法律擬制);尋釁滋事致人死亡的,應視客觀行為性質與主觀心理狀態,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
2.強迫交易罪、敲詐勒索罪和搶劫罪。這是刑法第226條、第274條和第267條規定的三個罪名。通過強迫交易、敲詐勒索和搶劫等方式,黑惡勢力積聚大量非法財富,構建起犯罪擴張的經濟基礎。司法實踐中,強迫交易罪在適用方面,同聚眾斗毆罪和尋釁滋事罪的狀況有些類似,沒有起到應有的打擊犯罪的作用。這三個罪名因都帶暴力性和財產性而有相似性,必須明確區分。強迫交易罪的法益主要是自愿、公平交易的經濟秩序,敲詐勒索罪和搶劫罪的法益則是財產利益與人身權利。強迫交易罪和搶劫罪的主要區別在于犯罪發生的環境以及犯罪手段的內容和程度。強迫交易罪只能發生在經營或交易活動中,同時搶劫罪的暴力、脅迫的內容和程度相對要高得多,另外注意強迫交易罪的“不公平價格”也只能是略高于公平價格,否則應認定為搶劫罪或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罪和搶劫罪區別的關鍵在于是否當場以暴力侵害相威脅以及暴力是否達到抑制他人反抗的程度。
3.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賭博罪、開設賭場罪和走私、叛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這是刑法第358條、第303條和第347條規定的五個罪名,覆蓋黃、賭、毒三方面。色情、賭博和毒品可謂當今社會的三大毒瘤,非法利潤巨大,對黑惡勢力有很強的吸引力和依附性。特別注意的是,組織賣淫罪和強迫賣淫罪不是選擇性罪名,在組織賣淫和強迫賣淫兩種犯罪行為分別都構成犯罪時,不能作“組織、強迫賣淫罪”這種表述并當一罪處理。賭博罪和開設賭場罪,在2006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出臺之前,只是一個罪名即賭博罪。這種修改用意明顯,賭博罪的主觀構成要素要求“以營利為目的”,開設賭場罪不再要求,而且開設賭場罪增加了對“情節嚴重的”情形提高法定刑的規定,加大了處罰力度。走私、叛賣、運輸、制造毒品罪是一種典型的行為選擇性罪名,考慮到其特殊性,不管實施其中的一種、幾種還是全部犯罪行為,都只能是罪名作不同表述但當一罪處理。而且,走私、叛賣、運輸、制造毒品罪沒有最低數量要求,另外,刑法第356條對走私、叛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還規定了特殊從重處罰情節。這些在司法實踐中都應嚴格執行。
(四)嚴格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黑惡勢力是包括黑社會性質組織等在內的一切黑勢力和惡勢力。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要嚴格執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根據具體案件事實,嚴格區分不同情況,分別根據刑法第25條和第26條的規定作一般共同犯罪或犯罪集團處理,做到輕輕重重。作犯罪集團處理的黑惡勢力,對其中起組織、領導作用的首要分子,按照黑惡勢力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于其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如果是黑社會性質組織,還必須注意嚴格執行數罪并罰的原則。相反,一些參加黑惡勢力但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根據刑法第37條的規定給予非刑罰性處置措施,其中,對于一些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可以根據刑法第17條的規定給予收容教養,有些還可以適當運用勞動教養措施,以期收到最好的矯正效果。
注釋:
①康樹華,張小虎主編.犯罪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頁.
②康樹華.農村黑惡勢力與基層組織的弱化、蛻變(上).遼寧警專學報.2005(3).
③何秉松.犯罪團伙、犯罪集團、黑社會性質組織、黑社會組織、有組織犯罪集團辨析.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賴永良.中國黑惡勢力形成的現實分析.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2(1).
[3]于濱.黑老大的狂妄與警察的顧慮.瞭望新聞周刊.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