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娟紅 張懿清
摘要涉檢信訪工作是整個國家機關信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察機關了解社情民意,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工作。本文從檢察機關涉檢初信初訪工作著手,就如何通過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來避免、減少重復信訪、越級上訪這一問題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涉檢信訪 越級上訪 社會治安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168-02
對檢察機關來說,積極穩妥地處理好涉檢信訪,尤其是做好涉檢初信初訪,是踐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也是實現“執法為民”先進理念的重要體現。涉檢初信初訪工作包括接待和答復兩個主要階段工作,其中答復工作是涉檢信訪工作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信訪工作整體質量,往往牽涉到能否切實解決群眾信訪矛盾的問題,是能否將涉檢初信初訪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的關鍵點。
一、目前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基層檢察機關是非常重視涉檢初信初訪工作的,也積累了許多好的工作經驗。但實踐中還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致使涉檢初信初訪工作不能達到一次處理到位,而發展成為重復信訪和越級上訪。
(一)答復之前疏于溝通,答復工作陷于被動
根據《上海市信訪條例》關于信訪事項辦理的暫行規定:信訪事項的辦理機關或單位辦理信訪事項時,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信訪人拒絕的除外。我院涉檢初信初訪工作在這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從檢察機關刑事案件不立案監督的實際情況來看,刑事案件的高發率決定了偵監部門始終面臨著人少案件多的緊張工作局面,這種情況往往導致一起不立案監督件已經辦結,但承辦人或者承辦部門卻從未與信訪人就該不立案監督件有過任何形式的溝通,也沒能聽取信訪人的意見,辦理過程不透明,容易讓信訪人失去信任感。此外對于有些信訪人未提供具體地址、郵編、姓名等基本信息而無法書面答復,但留有電話可以口頭答復的,有些承辦科室往往忽視口頭反饋的重要性,陷信訪工作于被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訪、纏訪現象。
(二)答復記錄缺乏規范,前后答復自相矛盾
控申部門協同首辦責任部門就涉檢初信初訪審查意見答復來訪人時,常因答復記錄責任不明確導致出現無人做答復筆錄或者簡單記錄答復情況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發生信訪升級或惡化的情況,原承辦人員或者后續負責化解信訪矛盾的人員就無法查詢首次答復具體情況,往往產生前后答復不一致的問題,極易激起信訪人對檢察機關的不滿。
(三)答復質量不過關,難以說服來訪群眾
答復工作出現質量低下,難以說服來訪人放棄信訪的問題,主要是:
1.答非所訪,缺乏針對性。信訪人提出的是A問題,而答復的卻是B問題,或者根本沒答復,甚至將個人的情緒加在答復意見中。
2.避重就輕,繞開主要問題。信訪人問的主要是什么問題,就應該就該問題答復和給出處理意見,但有的答復卻是道理建講了一籮筐,卻沒一句講中要害,繞了一大圈實際上什么問題也沒答復。
3.過分強調原則和專業,信訪人難以理解。有些答復只有幾句話,只講法律原則或者專業用語,冷冰冰三言兩語打發信訪人,沒有給與信訪人任何解釋,難以說服信訪人。
4.僅告訴結論,不分析得出該結論原因。有些答復只給信訪人一個結論,根本不就辦理過程涉及的法律、證據等調查情況向信訪人說明,容易使信訪人產生檢察機關不認真辦案、草草了事的感覺,難以達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5.僅告訴結論,書面處理意見能不給就不給。由于沒有明確規范、長期養成的工作隨意性太大或者怕信訪人拿著文書到別處去告狀,實際工作中往往存在只告訴信訪人審查結論,卻不給信訪人書面處理意見。
(四)首辦責任不明確,互相推諉答復責任
目前按照首辦責任制的規定,涉檢初信初訪的首次答復由首辦責任部門指定的承辦人具體負責,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時常出現作為信訪接待部門的控申科與首辦責任部門之間爭論答復責任的現象,不利于化解初信初訪。
二、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的建議及對策
(一)提高初信初訪答復工作的思想認識
新形勢下處理信訪工作的艱巨任務,要求我們全體檢察干警重視初信初訪化解工作,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思想認識,著力糾正以往對“信訪就是鬧事、找茬”的錯誤思想認識,充分認識做好涉檢信訪答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努力以真誠的為民之心、真實的檢察作風、最好理解的解釋言語、最短的時間內答復來信訪人,切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目前,涉檢初信初訪往往是當事人對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處理有爭議或不服的事件和案件。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人民群眾信訪檢察院,就是對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尊重和信任,對檢察機關寄予了希望。如果基層檢察院對信訪工作不重視、不主動、不熱心,不認真、不規范答復信訪人,就是對人民的不負責,就是一種失職。要進一步認識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對于推進民主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作用。
(二)各部門選擇正確途徑作好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
檢察機關各部門要認真定好各自在化解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中的角色地位,并把自己融入整個檢察機關的化解信訪工作大局中去,強化協調整合效果,堅決摒棄信訪只是控申部門事情的錯誤觀點。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各部門應選擇正確的途徑來做好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如控申部門:繼續重視發揮控申工作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把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當作檢驗是否依法治檢、執法為民的工作標準,讓接待窗口成為化解信訪矛盾的第一疏散口。如民檢部門:對矛盾糾紛集中的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大的案件、集體申訴案件、矛盾可能激化的涉檢初信初訪等案件重點辦理,查找引起群眾不滿的原因,積極尋求妥善解決的方式,在與申訴人溝通理解基礎上更好地答復申訴人。再如反貪、反瀆部門:在進行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時,既要注重對由職務犯罪本身引發的社會矛盾的化解,又要注重對由于案件查辦工作而可能引發的新的矛盾的預防;既要重視對群眾與被舉報人、犯罪嫌疑人之間的矛盾的處理,也要重視群眾與相關機關、部門之間沖突的化解;既要注重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又要注重維護好相關黨政機關的威信。
(三)提高檢察人員個體素質
我們的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的要求必須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件來落實,每一個信訪矛盾的化解要通過具體的檢察人員來實現。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對檢察人員在化解信訪矛盾工作中的個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規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就應注重對檢察人員素質在政策把握、社會知識、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便勝任該項工作。(1)提高對當前政策的把握:加強對當前的各項相關刑事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等政策的掌握,以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認識把握具體涉檢初信初訪的特點。(2)提高對法律可釋性的把握:在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中,要做好釋法說理工作,要針對各類當事人不同的身份、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使用對其來講是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法律與政策,要善于把專業領域內的“法言法語”翻譯成能夠讓一個有正常智力的普通人充分理解和信服的大眾話語,而不是只滿足于自己的語言如何專業、如何規范。須知,信訪人對檢察人員所講的話,只有聽得明白,才有可能聽得進去,才有可能去改變自己信訪的固有觀念。(3)提高對訴求合理性的把握:有些涉檢初信初訪是無法化解的,根本原因是當事人的訴求得不到解決。檢察人員要善于區分信訪人訴求的合理部分與不合理部分,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對不合理部分應當如何答復,檢察人員一定要針對性。(4)提高對矛盾可變性的把握:檢察人員在答復時,要加強對矛盾可變性的把握,絕對不能引發新的矛盾或是激化原有的矛盾。
(四)落實涉檢初信初訪答復首辦責任制
貫徹落實首辦責任制度,把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也納入首辦責任制中去。對辦理的不捕、不訴、不立案和有可能引起涉檢信訪問題的初信初訪,實行一包到底的首辦責任制度。同時,對答復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和部門通報情況,做到“早知道、早安排、早預案、早化解”,防患于未然,防止“上推下卸、推諉扯皮、一轉了之”的現象。
(五)建立涉檢初信初訪答復風險評估制度
目前實行的信訪風險評估機制是涉檢初信初訪的源頭治理機制,從容易引起涉檢初信初訪發生的不立案、不起訴、不賠償以及撤案等等這些方面入手,在作出這些處理決定前,考慮案件發生信訪的風險,根據風險等級,結合實際,及時排查化解矛盾,有效防止涉檢初信初訪的發生,重視“事前防火”而忽視了“事后防火”,與我們控制信訪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目標不一致。為有效預防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后矛盾激化,要求檢察人員在規范答復涉檢初信初訪后,必須填寫涉檢初信初訪答復風險評估表,以便掌握、控制信訪人動向,對存在激化風險的涉檢初信初訪做好預案,以備隨時采用。
(六)特殊信訪采用不同答復方式
對難以說服或者風險等級較高的特殊信訪檢察機關可視情況分別采用見面答復、公開欄答復、開會答復、聽證答復的形式。集體和聯名信一類的涉檢初信初訪,如果反映的內容簡單,與其代表容易溝通的,可以采用見面的方式答復;如果反映的內容復雜,與其代表溝通困難的,可采用公開欄和召開會議的方式答復。對可能影響當地社會穩定的信訪,可以召開聽證會進行答復。匿名信訪,無具體內容的,一般不作答復,有具體內容的,可采用公開欄或召開會議形式進行非指定對象答復。
(七)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必須記錄并歸檔
對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由首辦責任部門指定人員負責書面記錄并及時歸檔,以備日后查閱之用。署實名舉報需要答復的,答復后應以書面或口頭形式答復舉報人,答復情況應有文字記錄可查。匿名舉報有聯系電話可答復的,答復情況亦應有文字記錄可查。做到一案一卷,要素齊全,裝訂整齊,統一保管,以便檢索和使用。
(八)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內容的要求
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內容必須具備:一是準確簡述信訪人的投訴請求;二是詳細說明針對信訪人投訴請求認定的事實;三是明確表示是否支持信訪人的投訴請求,告知信訪人本單位應當履行的行政責職及法律依據,明確告知信訪處理結果;四是如信訪人不服答復意見尋求救助的法定權利及方式。
答復要具有針對性。針對信訪人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作答復,信訪人問什么,答復中必須回答什么,答復時不能遺漏,也不能繞開問題講空話。信訪人反映什么問題,答復中就要將對此問題進行調查核實的情況作回復。答復要具有準確性。答復用詞造句要通俗易懂,表情達意要準確明了。答復要具有公正性。答復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具體來說,答復的表述要符合政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不偏袒矛盾的任何一方。在合法的前提下,對信訪問題的處理和解答要符合情理。答復要具有通俗性。涉檢初信初訪答復的對象多數是普通的群眾,他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答復應當盡可能地通俗明白,讓信訪人理解答復的內涵。盡量少用一般人難以懂的專用術語,不得不用的,可以用舉例子、作比較等方法做詳盡的說明。
(九)對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不規范的責任追究
涉檢初信初訪答復工作,要納入對首辦責任部門負責人、首辦責任人月度、年度崗位績效考核的內容,作為評先選優等的考核依據,并定期將各首辦責任部門辦理首辦件的情況在院局域網上通報公布。發現違反首辦責任制情形,引起群眾重復訪、越級訪、集體訪,或者矛盾激化造成不良影響的,并需追究責任的,按照本院首辦責任制“三鏈接”工作方法,由檢察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對于妥善息訴、群眾滿意、事跡突出的,應予以表彰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