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 琴 劉 楊
摘要附條件不起訴權作為一種尚處在理論探討中的權力構建,是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的具體體現,其構建必須立足于體現恢復性司法的宗旨,與檢察機關的權力職責相稱,這樣才能發揮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檢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權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刑事和解中,從適用范圍、附帶條件、運用程序等方面進行的構建,將能夠有效的實現附條件不起訴權的公平性、公正性,體現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附條件不起訴檢察實務權力職責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183-02
附條件不起訴是指根據刑事案件中加害人所犯罪行的性質、社會危害程度及犯罪情節、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年齡、處境、犯罪后的表現、賠償責任履行等情況,公訴機關認為沒有必要立即追究其刑事責任,進而依法做出的附有條件的暫時不予提起公訴的制度。檢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權力的運用,需要考慮到犯罪行為的性質、犯罪嫌疑人表現、社會關系修復等眾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社會關系的修復程度是附條件不起訴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時也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設立的目的所在。
為了規范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需要對其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構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構建主要應當從適用范圍、不起訴條件和期限的確立以及運作監督程序幾個方面進行,通過明確確立使用范圍來保證附條件不起訴不被濫用;對不起訴條件及考察期間的構建則能夠對加害人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對不起訴的運作和監督加以規范則能夠有效保證其公正性。
一、附條件不起訴適用范圍的構建
附條件不起訴是從檢察機關是否可以對加害人進行從輕、減輕以及免除刑事處罰的角度,對不起訴案件的適用范圍加以規定的。適用范圍的構建將明確檢察機關對附條件不起訴案件的受理標準,能夠有效的避免人情案、關系案,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均可以進行納入到附條件不起訴程序,體現了附條件不起訴的公平性、公正性。附條件不起訴的受理標準應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附條件不起訴案件中被害人的意愿。由于刑事案件的特殊性,在有被害人的案件中附條件不起訴需要考慮受害人的意愿,來決定是否啟動附條件不起訴機制。只有被害人完全出于自愿同意進行和解的,檢察機關才可以考慮是否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
第二,附條件不起訴的加害人必須是主觀惡性不深,具有認罪悔罪表現。只有加害人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的危害性,真誠的進行道歉,才能達到恢復性司法的目的。因此加害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道歉,是附條件得以進行的一個前提條件。
第三,附條件不起訴受理范圍的案件種類標準。附條件不起訴著眼于給主觀惡性不深的加害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因此其受理范圍應當做出一定得限制,將危害國家安全、公眾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等犯罪行為排除在外。
第四,附條件不起訴受理范圍的刑期標準。在附條件不起訴案件受理的范圍上,可以考慮將刑期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附條件不起訴應當以刑法規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為受理的上限,將拘役、管制或免予刑事處罰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為受理的刑期標準范圍。那些可能被判處三年之上的刑事案件,出于維護社會公正性以及保護受害人利益的考慮,不宜納入到附條件不起訴的范圍。
二、附條件不起訴附帶條件的構建
附條件不起訴中附帶條件設立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對受害人進行補償,使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和維護,使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得到修復。另一方面也是對加害人的考察監督,以實現對加害人監督改造的作用?;谏鲜鲈?附條件不起訴的附帶條件可以主要從對受害人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補償兩個方面,來設立附帶條件對加害人進行考察監督。同時為了達到對加害人監督制約的目的,對加害人的考核也應當有一定的期限的限制。
第一,附帶賠禮道歉條件的確立。附條件不起訴能夠適用的前提就在于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能夠達成和解。和解能否達成的關鍵又在于受害人能否對加害人諒解。附條件不起訴通過設立賠禮道歉等條件,能夠讓加害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做出明確悔改的意思表示。同時對受害人進行道歉也是加害人愿意接受教育、進行改造的重要評判標準,因此加害人對受害人進行道歉是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的必要附帶條件。而且賠禮道歉也應當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加以表現,通過致歉書和接受道歉書等形式來完善附條件不起訴的法律形式要件。
第二,附帶物質賠償條件的確立。對受害人的賠償既應當包括精神上的賠禮道歉,也應當包括物質上的賠償。加害人通過物質上的賠償,可以使受害人的損失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也是加害人履行義務、接受改造的重要表現。對于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加害人,可以通過附帶一定期限的方式,允許加害人延期對受害人進行賠償。進而能使附條件不起訴不會因為加(下轉第185頁)(上接第183頁)害人的經濟能力的限制,而喪失其應有的公正性。
第三,附帶考察期限的確立。對加害人的考察應當有一定期限的限制,設立考察期的措施既可以對加害人接受教育改造的情況以觀后效,進一步評判附條件不起訴實施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給予加害人一定的寬限期,使其能夠通過在寬限期限內的勞動收入,對受害人進行相應的賠償。檢察機關通過設立附帶考察期限對加害人的監督制約,也能夠充分保證附條件不起訴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價值的實現。
第四,附帶其他條件的確立。對符合社會矯正條件的加害人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檢察機關可以酌情考慮對加害人附帶社區矯正等其他條件作出附條件不起訴,讓加害人通過以社會義工、以身說法等形式彌補對社會造成的損害,從而更好的達到恢復性司法的目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構建中可以賦予檢察機關一定得自由裁量權,根據不同的案件作出其他相應的附帶條件。
三、附條件不起訴的運作程序
第一,刑事和解案件中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程序。在有具體特定受害人的刑事和解案件中,附條件不起訴措施制定的立足點應當是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已經就賠償等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取得了諒解。因此在加害人與受害人進行刑事和解談判的過程中,檢察機關就應當及時的以監督者的身份介入到和解的過程中。在進行刑事和解的談判中,加害人通常擔心的就是在履行賠償義務后,能否真正的獲得從輕、減輕以及免除處罰的從寬處理。檢察機關做出的附條件不起訴的裁量,將能夠為加害人解決后顧之憂,也有利于其積極的履行賠償義務。
刑事和解中附條件不起訴具體的運作程序應當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由檢察機關根據案件的性質和具體情況,做出判斷是否可以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程序。其次在雙方當事人同意和解,并就賠禮道歉、經濟賠償等方面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由檢察機關做出是否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最后檢察機關根據加害人在考察期間履行義務的實際情況,做出最終是否對加害人進行起訴的決定。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救濟與制約可以參照酌定不起訴的救濟程序,通過當事人的申訴以及公安機關的申請復查、復核,以及上級檢察院的監督等方面加以完善。
第二,非刑事和解案件中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的適用。在沒有具體受害人的案件中,檢察機關可以參照刑事和解制度中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運作程序,直接作出是否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并根據案件的性質和具體情況作出附帶何種條件、以多長的考察期限,對加害人進行相應的處理。加害人通過申訴等方式對檢察機關的是否適用附條件不起訴,以及如何適用附條件不起訴進行救濟。同時上級檢察院機關也可以直接監督下級檢察機關實施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的具體情況,進而有效的保證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