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摘要犯罪現場物質痕跡中隱含著相應的心理痕跡,它是犯罪行為人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事物發展聯系內在邏輯的充分體現,也是現實的一種客觀存在。犯罪現場心理痕跡動態分析雖然不能直接起到證據作用,但通過它可以幫助我們刻畫犯罪分子的個人特點,確定案件性質,判明偵查方向,縮小偵查范圍。對犯罪心理痕跡的動態分析應立足于客觀的反應現場物質痕跡原則,使心理痕跡動態分析的結果與客觀物質痕跡起到相互印證、相互補充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痕跡 客觀性 犯罪行為
中圖分類號:D91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319-02
犯罪行為的產生,作為一種總體的社會現象,有其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的必然;就個體而言,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偶然性背后總是隱藏著必然性。個體犯罪行為的發生,既有外部誘因的驅使,又有其生理、心理原因作為其根據。由于人的行為歸根到底是受其心理、意識支配的,所以在諸多原因中,外部原因、生理原因只是產生犯罪行為的條件,而內部心理原因,才是個體產生犯罪行為的依據。犯罪行為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其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必然會在犯罪的全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載體反映出來而形成心理痕跡。對犯罪心理痕跡分析的越深入,就越能充分了解和掌握個體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和規律。所謂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是在對發案現場及其物質痕跡進行勘查了解和對案情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分析技術與方法對案犯犯罪心理及行為活動進行動態分析,從而科學地對案犯的犯罪心理及其行為活動進行還原重建的方法。
然而,傳統的偵破理論和思想,只注重物質痕跡的提取和利用,往往忽視心理痕跡以及犯罪人心理活動及其個性特征的研究分析和利用。雖然人們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據人心理活動的規律,進行著案情分析和案犯刻畫。但是,由于偵查人員在對犯罪現場的認識過程中錯誤的主觀感知、記憶和思維,必然造成案件分析的失誤,使案件的偵破工作陷入僵局。在哲學上,“客觀性”與“主觀性”相對,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特性,歷來被視為屬于以客體為尺度的科學性或真理性認識論問題。[3]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的科學性主要由科學的方法予以表現。方法的科學性顯現在其資料采集、案情分析、及作案情景再現等方面。只有每一步均具客觀性、驗證性和系統性,這種方法才具科學特征。所以,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過程是對犯罪嫌疑人主觀心理的客觀反映過程,要做到的客觀分析信息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一、對事不對人原則
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往往會在接觸案件后根據經驗對案情做出比較單一的推斷。在分析嫌疑人范圍時偵查人員在初步偵查獲取部分情況之后,往往習慣性地急于從“重點人群”中搜尋,捕捉這些人員的“可疑”情況來印證案件,但往往是嫌疑人越分析越像,但卻離事實越遠。如在主觀偵查思維中,偵查人員習慣因為嫌疑人沒有作案時間對嫌疑人進行排除;簡單地用空間的相容性和相近性片面的懷疑某人;簡單地用動機存在與否片面懷疑或否定某人。而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是要在解決“發生了什么”以及“它是怎么發生的”等涉及犯罪行為過程等問題的基礎上,分析隱藏在行為過程及其特征背后的犯罪動機和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問題,即“犯罪為什么發生”和“是什么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犯罪心理分析專家布倫特·特威(BrentTurvey)就提出:“只有在對諸如犯罪現場照片、驗尸報告、尸體照片和犯罪人與被害人沖突關系的法庭科學證據的研究下,才能夠準確的重建犯罪人在犯罪現場的行為痕跡,并根據這些特定的、個性化的行為痕跡,對犯罪人的個性特征、自然特征、情緒情感特征及動機特征進行推斷。”因此,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時必須遵循“對事不對人原則”緊緊圍繞案件情況本身進行分析,推斷犯罪人可能的心理特征及行為過程,最終達到對犯罪人的認定。不能一開始就指向某個嫌疑人,或輕易排除可能涉案的人。
二、時序性原則
犯罪的發生必然存在時間順序,因此作案時間和順序也是客觀認識犯罪行為絕對不可缺少的要素,犯罪行為發生于犯罪時間中,各時間點又反映出犯罪行為存在的順序,因而,客觀分析犯罪心理痕跡必須考察犯罪的時序性。可以說無論什么性質的案件現場,只要是犯罪時序能夠對犯罪行為人及其行為定位、定格的,這個犯罪時序就成為案件心理痕跡動態分析的必須要素。如一個特定時間內只有某人才能在現場出現,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內才會有某一罪行的發生。因此,偵查人員必須在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時,特別注重對犯罪時序性的研究。例如,在一起太原市工商局行政科長鄭某一家三口被殺案件中。現場位于該樓最高層,現場門窗完好,未遭破壞。鄭某死于一進房門的過廳偏東墻下,衣著完整,雙手抵抗傷明顯,手表損壞,指針停于11時位置。其丈夫李某死于南客廳的門柜前,只著短褲,有搏斗跡象。其女兒死于北臥室的床上,著褲衩、背心,似睡后被人殺害。室內翻動凌亂,地面、家具、門上有擦拭血跡。從現場的物質痕跡我們可以進行時序性分析:如果作案時間是夜里23時,為什么鄭某是“衣著完整”而其丈夫和女兒卻是睡覺的裝束?鄭某死在門口,而李某父女分別死于客廳、臥室。可見案犯為熟人作案(夜間叫門),應為李某開門引入案犯。從“室內翻動凌亂,地面、家具、門上有擦拭血跡”推斷,案犯是先殺人后翻動。鄭某衣著完整,雙手抵抗傷明顯(正面沖突),可以推斷鄭是從外面回來后被殺。
三、重發散、忌聚合思維原則
發散性思維的實質就是求全思維作用的結果,即不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從而達到對案件或現場事實真相的揭示。在犯罪現場心理痕跡動態分析中提出重發散、忌聚合思維原則的目的,在于避免由于思維或認識的狹隘、短路或閉塞等而漏掉任何一種可能性。通過“窮盡”,以實現分析的多樣性,再通過“排除”,尋求最佳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偵查初期,在對案件進行調查、勘查后不妨對多種可能性無遺漏地予以考慮,再逐步排除不可能或可能性比較小的情況,尋求案件事實的惟一性。
四、入流不陷入原則
所謂入流而不陷入原則,即在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時不陷入自認為絕對正確或準確的分析中,而是以是否具備一定的可能性(包括現實可能性和邏輯可能性)、能否解釋現場物質痕跡為準則。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偵查主體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不可能一步到位提出惟一正確、惟一準確的假設方案,所以,偵查人員在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時應遵循“入流不陷入原則”,以解除信息缺乏、線索較少對思維的束縛。要注意把犯罪心理痕跡同有形的物質痕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物質痕跡檢驗和心理痕跡的發現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反映,通過一系列的檢驗與驗證尋求合理的結果。
五、重逆向、辯證邏輯原則
犯罪心理痕跡的動態分析,不同于一般意義上所說的由“因”到“果”的順向分析,而是一種由“果”到“因”的逆向邏輯分析。即以已經觀察到的事物、現象作為終結狀態,依據事物(案件或現場)發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從形成的結果出發,追溯事物或現象發生的過程、原因或行為人等,并使該現象或事物獲得合理解釋的分析。逆向分析在偵查實踐過程中一般有兩個階段:一是對犯罪行為發生過程的逆向分析,屬于逆向分析的初級階段;二是對犯罪心理痕跡形成過程的逆向分析,屬于逆向分析的高級階段。對犯罪行為發生過程的逆向分析,目的在于通過逆向分析對犯罪行為的發生過程、作案特點、犯罪證據的存在形式等進行分析,為再現動態犯罪現場和偵查服務。對犯罪心理形成過程的逆向分析,目的在于通過對犯罪心理形成過程的逆向分析,對犯罪行為人的作案動機、犯罪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包括主觀惡性程度、報復社會心理、反偵查意識等)、犯罪行為的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尋找案件的突破口和犯罪現場再現的起點。逆向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它的逆向性,即由已有的結果尋找可能的原因。鑒于導致犯罪產生原因的復雜性,在運用逆向分析方法時還應注意辯證邏輯原則。辯證邏輯原則要求人們把握事物全部基本要素,指出其中主導的東西以及如何將可能轉化為現實的條件,并把抽象和具體、分析和綜合、歸納和演繹、邏輯的和歷史的方法結合起來,指導對事物的研究。因此,在犯罪心理痕跡動態分析時應盡可能的運用逆向、辯證邏輯原則對案件本身或現場進行分析,以保證犯罪現場再現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范剛.刑事偵查心理學.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3]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趙民,張海騰.現場中的犯罪心理痕跡.中國刑事警察.2007(5).
[5]胡子龍,楊經德.淺談犯罪心理痕跡的研究方法.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8(3).
[6]王大中.犯罪現場新概念及再現.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