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岑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確規定了國家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但未有對其數額進行量化的具體方式。本文在分析外國經驗和我國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確立賠償數額時可以采取的標準和由此應該考慮的衡量因素。
關鍵詞精神損害 數額 衡量標準 衡量因素
中圖分類號:D9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321-02
一、問題的提出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中,將原國家賠償法的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四條:“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在該草案說明中,指出改動的目的和仍然存在的問題:“國家賠償法應當明確精神損害賠償。……考慮到現實中這類情況非常復雜,法律難以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標準作出統一規定,可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實踐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作出具體應用的解釋。”
可見,雖然新《國家賠償法》將精神損害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中,但是對賠償標準還未做出具體規定。那么在實踐中,應該尋求建立起一種確立賠償數額的標準和方法,對精神損害賠償額作出量化。
二、賠償數額的確定
(一)國外經驗
世界上諸多國家對國家賠償標準的確定做了較為詳盡的規定,大致分為兩類:
1.國家賠償法直接規定
大陸法系國家,由于存在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一些國家認為國家賠償與民事賠償的性質不同,是一種獨立的賠償責任,應適用不同的規則,相關的賠償標準由國家賠償法直接規定。
韓國《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5款規定:“對于生命或身體之被害人之直系尊親屬,直系卑親屬及配偶,以及因身體等受到傷害的其他被害者,應在總統令所定之標準內參照被害者之社會地位、過失程度、生計狀況及其損害賠償額等賠償精神損害金。”①即按照總統訂立標準為基礎,綜合其他因素對賠償數額予以衡量。德國于1973年頒布的《國家賠償法》第2條第4款規定:“應于賠償的損害包括所失利益以及依據第7條標準發生的非財產損害。”其第7條規定:“對于損傷身體的完整、健康、自由或者嚴重損害人格等非財產損害,應參照第2條第4款予以金錢賠償。”②其亦是在國家賠償法中直接規定了確立精神賠償數額的標準。
2.參照民法上的相關規定
(1)大陸法系
并非所有的大陸法系國家都將國家賠償作為一種獨立的賠償,有些國家中,國家侵權行為精神損害賠償參照民法典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適用。
日本《國家賠償法》明確規定:“國家或公共團體之損害賠償責任,除前三條之規定外,依民法之規定”即民法中關于非財產性損失賠償的規定。可見,日本的《國家賠償法》相當于民法的特別法。“對于國家賠償責任,只要《國家賠償法》及其他法律沒有特別的規定,就適用《民法》。”③奧地利《國家賠償法》第1條規定:“聯邦、各邦、縣市、鄉鎮及其他公法上團體及社會保險機構(簡稱官署)于該官署之成員執行法律故意或過失違法侵犯他人的財產或人格權利時,依民法之規定由官署負損害賠償責任”。④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國家由于不存在公法與私法之劃分,一般認為國家賠償屬于私法領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如美國聯邦侵權法中規定:“美國聯邦政府,依本法關于侵權行為求償之規定,應于等同方式和限度內,與私人同樣承擔民事責任……”美國的國家賠償數額就等同于民事賠償,“從總體上說,合眾國的范圍也就是合眾國作為私人所負有的賠償范圍,……。”⑤即英美法系國家中,在造成損害的賠償的方式和數額上,不存在特殊意義上的“國家賠償”,其僅僅突出賠償主體是國家而已。國家在精神賠償的方式和數額上和私人在私法上致損所應承擔的賠償后果并無二致。
(二)國內衡量標準的確立
由上文可見,參照民法規定來確定國家賠償中精神損害賠償數額衡量標準的國家居多。那么我國對賠償數額的確定亦可以依照民法。
1.依民法之規定確立賠償數額之原因
國家賠償和民事賠償在發生原因、承擔賠償責任主體、歸責原則、解決賠償爭議的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之處。縱觀國際上的經驗,大多數國家除了法定的豁免事由之外,對于侵權行為引起的損失進行賠償的責任規定在國家和民事賠償方面大致一致。在國家侵權行為精神損害賠償所適用的法律上,主要參照民法典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
從國家賠償制度的理論基礎來說,首先,國家賠償責任是依民事侵權理論發展產生的。其基礎和原始形態是雇主責任和機關責任,完善也依賴于傳統民法理論的支撐。“私法責任是以功利為基礎和特征的,公法責任是以道義為基礎和特征的”。⑥賠償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受到損害的權利或者利益得到恢復和彌補,這種恢復和彌補具有功利性。國家賠償也是具有功利性質的,故可以受到私法的調整。其次,從國家賠償責任的法律關系的構成可以看出,如果我們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當作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的民事法律事實,國家賠償責任僅僅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造成的民事法律后果。國家賠償是以公法行為為依據而形成的私法關系。私法上的關系,就其發生原因看來,亦以“私法的”為原則,普通都是由私人相互間的法律行為形成的,但是,這種“私法上的自治”,并不是絕對的原則,亦有較少的私法關系由國家的公法行為所形成。⑦
“實際上,我國《國家賠償法》關于侵害之構成、賠償范圍、賠償請求人和賠償責任人(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程序、賠償方式和計算標準等方面的規定較之《民法通則》第6章第3節的有關規定更為詳細。但是,民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有關理論還是適用于國家機關侵權的責任之構成與賠償之確定的。”⑧
可見,國家賠償法同民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國際上許多國家將國家賠償法看作是民法的特殊法。那么在國家賠償中的一些原則和標準可以適用民法上相似的原則和標準。
2.我國衡量標準的選擇
目前我國《國家賠償法》雖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則,但在侵權賠償原則方面與《民法通則》相通,在《國家賠償法》之前,國家行政賠償適用《民法通則》,也說明兩者是兼容的。且在精神損害賠償方面,民法上的規定較《國家賠償法》現有的規定要完備的多。故在我國國家侵權行為的精神損害賠償方面,筆者認為亦應參照民法上的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三、確立賠償數額的具體衡量因素
我國國家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可以依照現行民法體系中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具體來說可參照《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的規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在考慮以上六個因素之外,依照立法應有的精神和民法上的其他規定,再輔之以一些酌定考慮的因素,最終形成量化我國國家損害賠償額的標準:
(一)法定因素
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
雖然我國國家賠償制度的歸責原則是違法責任原則,不以主觀過錯為標準,但侵權人侵權時的過錯程度會影響到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狀況,故認定精神損害賠償金時應當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這一因素。“侵權人過錯程度與其應承擔的精神撫慰金數額成正比。”⑨一般而言,在因過失侵犯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失的情況下,侵權人承擔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比故意或惡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同樣嚴重的精神損失時要輕一些。
2.侵權行為的方式、場合和范圍
侵犯精神利益的行為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場合和范圍內實施,會對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多少產生影響。在較小范圍內侵害他人精神權益與在單位中或公共場所侵害他人精神權益之間,后者對收侵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更大。雖然國家侵權一般造成的影響較大,但在具體個案中還是存在一定得差別的,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予以考慮。
3.受害人精神受損害的程度和后果
受害人遭受精神傷害和精神痛苦的程度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金的重要依據。“精神損害賠償時對自然人人格受不法侵害而導致精神損害的法律救濟,是對受害人生理上、心理上產生的精神痛苦的撫慰,賠償金數額應至少能使受害人得到心理上的基本平衡和滿足。”⑩由于精神損害是內在的,在審判實踐中只能通過外部的情況,依據一定的原則進行認定。如侵犯生命健康權的,可以依據受害人的生理上受損害的程度來進行判斷;侵犯名譽權的,可從社會的反響、受害人受損害后的精神狀態等各方面來進行判斷等。對不同程度的精神損害應確立相應的損害賠償數額。
4.侵權人是否獲利,獲利數額多少
在民法上的侵權行為中,侵權人如果獲得利益,那么受害人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與受害人利益的損害成正比。在國家侵權的行為中,國家看似是沒有從私人利益的侵害中獲得利益,但在整個國家統治秩序的維護和社會管理等方面還是獲得了一定得利益。“如果侵權人從侵權行為中獲得利益,那么這一利益就是不當得利,應返還受害人。”豘
5.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國家作為侵權的主體,其經濟能力一般不在賠償數額標準確立所考慮的法定因素之內。
6.進行訴訟當時受害人住所地的經濟狀況
雖然國家的經濟能力在進行賠償時不予考慮,即不存在賠償能力缺乏的問題。但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確定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不能無原則確定,如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地方,判決較低的精神損害賠償金,不能起到撫慰受害人的作用。故應依據進行訴訟當時和受害人所在地的經濟狀況來酌定精神損害賠償金。
(二)酌定因素
1.受害人的社會地位、職業狀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對于同一侵權行為,因受害人的身份、職業、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不同,社會上對其評價的變化及受害人自身的感受是不同的,侵權的結果也就不同。故在處理國家侵權賠償時,應結合受害人的社會地位和職業特點進行認定。
2.社會狀況的影響
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存在的現實社會狀況或多或少會反映到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上來。在我國國民法制觀念日漸濃郁,物價上漲的現實情況中,受侵害的一方往往重視自身精神損害應有的合理賠償。在審理民事精神損害賠償案件的時候已經逐漸擺脫確立較低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觀念,而在國家賠償中也應考慮到這種社會現狀。
四、結語
隨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理論和司法實踐的不斷發展,社會越文明、越進步,人們對權利與義務平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建立標志著司法全面徹底保護人的生命、人的權利和自由民主的象征。總之,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國家賠償范圍,并確立對其數額進行量化的合理標準,能夠不斷健全我國的法律體系,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為人的價值營造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注釋:
①胡建淼主編.中外行政法規分解與比較.中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1-2342頁.
②何靜.完善我國國家賠償制度的理論思考.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中國知網.www.cnki.net.
③[日]鹽野宏著.楊建順譯.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頁.
④疏華茂.我國行政賠償制度分析和對策研究.安徽大學2003年碩士論文.中國知網.www.cnki.net.
⑤胡建淼.外國行政法規與案例述評.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頁.
⑥孫笑俠.公、私法責任分析.法學研究.1994(6).第30頁.
⑦楊立新.民商法判解研究(第6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頁.
⑧張新寶.國家賠償的若干民法問題.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5(3).第20-21頁.
⑨豘馬懷德主編.國家賠償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頁,第295頁.
⑩唐德華主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條文釋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