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荔
商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隨著商品經濟的形成和發展,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形成和分化,工商業者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利而組織起來的社團。梁啟超對此的解釋是“要而論之,一埠有一埠之會館,商會者,即合各埠之大會館也。一行有一行之行規,商會者,即合各行之大行規也;一幫有一幫之公所,商會者,即合各幫之大公所也”,也就是說商會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同業組織的聯合。
一、組建商會的歷史初因
梁啟超對商會在國外商業發展中的作用給予了積極地肯定。“百余年來,歐洲諸邦,競其工商業以壟斷全地球之權利。皆賴此也。”但對于商會采用的形式,他認為在中國早就存在,“不獨西國有之,即中國亦固有之。”并以廣東為例進行闡述,“今且勿論他省,即以廣東言之,每一鄉必有鄉社,有事集紳耆而議之,一地方之議會也。……鄉中應辦之事需財力者,則集鄉人而共科課之,一地方之租稅也。有警則各鄉自辦團練,一地方之兵制也。其市集之地,一街有一街之坊約,即一街之自治也。每一行有一行之會館焉,即一行之自治也”,因此“故吾所謂設商會以行自治者,非創舉也,不過因所固有而更圖擴充云爾”。
商會在我國并沒有一個健全的發展。晚清中日甲午戰爭、庚子戰爭后,清政府的經濟狀況陷入了極度困難的時期。對于已經登上商業舞臺新興的民族工商業者來說,他們強烈要求設立一種能夠協調商業各行業的機構,以適應商品經濟日趨發展的需要。梁啟超認為國民能在商業上立足是因為有國家的保護,而如今“于保民之事,既失其職,故我國民在海外者,其所得權利,已遠遜于他國之人矣。”內憂外患的環境已經無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他認為最好的保障之策就是“合群而已“,即組織商會,聯合海外數以萬計的國民,“合力以辦其所應辦之事”。
二、組建商會的益處
(一)加強對商民行為的約束,掃除積弊
梁啟超對惡俗所導致的國際影響有著清醒的認識,“然使我民果人人自愛,不授彼以口實,則據理以爭,猶復易易,而無如我民不能人人如是也。今者內地雜居一事,亦據此以為詞,致生阻力,然則我同胞欲自立于海外,不可不掃除積弊,而使人有隙可乘,故相為約束,設法勸懲一大之顯一國之聲名,小之保一埠之權利,非商業會議所,孰能與于斯?”我國民如果想自立于海外,就必須要革除這些陋習,對于外人的指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人自愛。各種陋習的革除同時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的配合,梁啟超認為“然欲行此等之事,必須每埠有中央集權之所,有任事提倡之人,有檢查杜絕之法,有安插游民之方,然后可以有效”。而商會的成立則為這一系列制度的完成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二)促進同業收益的增大,加大競爭力
商會的建立可以加大各個商業階層的聯合,集眾商的力量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綜觀國內國外狀況,國內積貧積弱,國外競爭日益增大,我國商民如果不組建商會,想方設法的擴充商業,加強競爭力,則難以生存。梁啟超認為“夫昔者風平浪靜之時,各家各自為謀,可以得利,今則情形大變,外面競爭之力甚大,相迫相奪,我輩當此之時,必合力將大局之事扶起,大局站得住,則各家皆站得住,大局一縮,則各家隨之而縮矣。”面對當今的情形,如何讓大局站的住,只有組建商會,增強商業階層的聯合,利用商會的作用,推動商業的發展,就算暫時不能擴充商業,至少也可以保存舊業。“今我商民處于群雄之間,勢無中立之理.不進則退,不立則仆”。因此必須得“會集同人,效彼良法,創設商業會議所以聯聲氣,以一眾心,以保利權,以抵外力。”
三、結語
清末民初是中國社會激烈變化的時期,也是中國社會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有關商會的發展變化也是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言論界之驕子”的梁啟超在對國內外商會分析的基礎之上,對商會的作用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并鼓勵中國興建商會。但是他并沒有考慮到由于當時所處時代背景的局限性,商會還有其消極的一面,一是在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斗爭中,往往表現出軟弱性和妥協性:二是商會的領導層一般從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人士中產生,在政治態度上、經濟利益上常同中小業者不一致。但總體而言,商會的發展還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在推動經濟發展中起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