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峰
一、信用和文化的概念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信用這個詞越來越頻繁的被人們使用,但對信用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信用一詞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涵義:第一,信用是一種遵守諾言,實踐成約的道德準則;第二,信用是指建立在人們履行合約的意愿和能力基礎上的信譽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運用,從而成為交易的媒介。第三,信用也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當事人違反信用約定的義務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文化是個外來詞,最早起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e一詞,對于文化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已有四五百種,牛津現代詞典對其的解釋是:人類能力的高度發展,即訓練與經驗而促成的身心的發展、鍛煉和修養。根據對文化眾多定義的總結,我們把文化看作是一定社會所特有的、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是一系列習俗、規范和準則的總和并起著規范、導向和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普遍缺乏信用理念
企業作為參與市場經濟的社會主體,其信用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人代表或者領導班子的信用意識,這一點在中小企業身上表現的更為顯著。對于我國的中小企業來說,他們大多是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模式,企業的信用理念更多的取決于有實際控制權的“家長”的信用理念。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領導者信用意識極其薄弱,認為企業產權沒有可靠的保障,對政府政策多變性難于把握等等,因此他們往往沒有穩定的持續經營預期,更多地追求短期見效的經濟利益,而不可能為建立信用而進行長期投資。
2信用管理制度建設不完善
我國中小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也是導致中小企業信用文化缺失的重要因素。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制度作為中層信用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小企業信用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很少有中小企業內部設立專門的信用管理部門或人員,對與本企業發生關系的主要客戶信用狀況進行調查和管理,也沒有建立統一的信用分析模型,導致了合約不能履行、經濟糾紛不斷出現。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從傳統文化根源看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文化的缺失
中國古代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視信用的社會,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信用文化資源,但這種信用文化傳統卻又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們之間沒有交換,經濟組織之間基本上也不發生信用關系。因此,整個社會缺乏按信用規則辦事的經濟環境和經濟基礎,缺乏欠債還錢的信用意識。
2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中小企業失信
信息不對稱在經濟學上是指由于交易雙方的一方擁有的相關信息比另一方多,從而對信息劣勢者的決策造成不利影響。在信用市場中,可以將信用交易雙方分為授信和受信兩個主體。由于授信主體和受信主體兩者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存在差異性,受信主體對自身的經營狀況及其經營風險等真實情況比較清楚,而授信主體則很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信息.兩者間信息就存在著不對稱。
3.信用的法律保障基礎薄弱
市場經濟也是法制經濟,法治體現為法律條文的明確規定,還體現為人們交易活動中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和法治意識,這種制度和法治意識作為市場交易的行為準則構成了信用的基本內容。目前,我國在信用方面的立法、司法和執法上都存在嚴重不足,法律對信用經濟運行缺少強有力的保障措施。
三、中小企業信用文化的構建
(一)開發和利用中國優秀的傳統信用文化資源
我國古代傳統信用觀,不僅僅是單純的思想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倫理觀,它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商業領域。比如早在先秦時期,商人白圭己經看到了誠信和商業利益之間的關系,指出經商應具備“仁、智、勇、強”四德,其中“仁”就是強調誠信,反對唯利是圖,用不正當手段去謀取利益。歷史上許多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其生產經營過程中無不體現著傳統信用文化,他們以誠待人,崇尚信義,他們的成功也為我國當代中小企業信用文化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借鑒資源和實例。
(二)構建中小企業內部信任關系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的自主性、個性化和自我實現等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文化,還必然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思想,關注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求。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信用文化應致力于企業內部和諧融洽的信任關系的培養,為員工創造一個良陛的企業信用文化環境。
(三)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市場經濟的運行離不開法治與信用,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法治是信用的保障,因此要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必須形成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環境。政府是我國社會經濟的宏觀調控者,政府信用在我國社會信用中具有主導作用,它對企業信用具有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也是企業信用建立的基礎,因為只有當每個社會成員或大多數社會成員有了良好的個人信用后,才能談得上企業信用。除此以外要想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信用環境,就必須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