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彤
專有性也稱“獨占性”或“壟斷性”。所謂專有性是指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進行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制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獲得的產品。這種權力歸權利人所有,其他人未經許可,不得利用,否則就是侵權。專有性的另一種含義是同樣的發明創造在本國本地區范圍內。只能被授予一項專利。如果有幾個單位或個人于不同時間里完成了同樣的發明創造。在我國,專利權只授予最早申請專利的那個單位或個人。下面將從壟斷層面分析專利權的專有性問題。
一、專利權壟斷與市場
專利“壟斷”權的授予和形成經濟上的壟斷沒有必然聯系,只是在很有限的領域如此。一個公司一年可能獲得很多專利,但在市場上有時很難獲得市場壟斷力。在今天,在“專有權”的意義上,專利壟斷權的效力,與專利的市場力直接相關。專利的市場力則取決于特定產品的需求彈性,而反過來來又依賴于可以獲得的產品的替代品范圍。在18-19世紀,專利權人控制市場和確定在先發明的價格的壟斷權較強,因為那時在狹窄的市場領域中工業商品的范圍較窄,非專利替代品難以生產。然而,現代工業發展的多樣性使得很多專利產品都可以存在替代品的生產。更具體地說,至少有三個競爭性壓力的顯著形式對專利權人發揮著作用。一是,專利產品或者方法可能會面對很相似的替代品。二是,在專利經濟壽命的起始階段,陳舊的技術繼續存在于市場,與新近的專利技術展開競爭。三是,在專利經濟壽命的最后階段.競爭性公司直接與專利權人展開競爭,迫使專利權人將價格確定在競爭性水平上,以獲得在專利保護期限屆滿后的市場。因此,專利權人不宜不適當地使其產品價格高于公眾不能獲得的更廉價的替代品。為展開市場競爭.專利產品因一定價格利用程度須與以較低價格出現的替代品利用程度相同或更高一些。另外,除了替代性產品外。其他不在專利保護范圍之內的競爭性技術的進入,對專利產品的市場力也有重要影響。在專利權的有效期內,專利權人可以試圖開發必要的資源來服務于專利產品市場,以便在市場被其他競爭對手進入時,專利產品市場仍然存在,并且占領這一領域以便在專利期限屆滿后不會促使其他競爭性公司以利用在專利屆滿后較低的市場價格利用其專業化投資。
二、專利壟斷權的利弊分析
從發明的社會效用看,發明是生產智力財富的重要途徑,發明的產生是對公眾需要的新的滿足和人類知識寶庫的累積。發明是從無到有的東西,發明者所從事的發明在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在發明被授予專利之前,專利壟斷權并不阻礙公眾中的任何成員繼續生產或者銷售他們的產品。專利壟斷保護的只是以前的產品市場所沒有的。專利權人與現有的企業進行競爭——如果他要競爭的話,他不是提供與現有的制造商一樣的產品,而是提供一個實現相同或者類似目的的或者滿足同樣需要的、更富有效率的不同產品。這種提供,自然增加了公眾選擇商品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有學者認為,對專利壟斷權而言,即使它賦予發明者的是一個壟斷權,它增加了社會福利而不是從社會福利中抽走了一部分。
不過,專利作為一種壟斷權而掌握在專利權人手中,并不一定能夠獲得最佳的利用,例如專利權人利用發明的條件比其他的競爭對手差。更實質性的是,由于專利權人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權,他們可能不會在確保對社會有益的環境下使用發明,或者要求過度地補償其成本。通過壟斷者的生產可能比起競爭性生產會使生產水平低而價格偏高。此外,壟斷者的政策可能是有意不利用一些機會,較少利用其他一些生產性資源,或者用較差的技術。也就是說,專利由專利權人完全壟斷。并非意味著最佳社會效用。正是基于此,專利制度創設了一系列的制度特別是專利的許可與轉讓制度以促進發明的最佳利用。此外,由于專利法限制了其他人實施其發明,也可能產生經濟上的壟斷,導致超競爭價格、生產的限制和經濟學家所稱的負重損失。專利法需要使這種潛在的扭曲或者沒有效率達到最小化。
三、專利權的壟斷利潤
關于作為專有權的專利“壟斷”,還有一個相關概念需要明確,即所謂“經濟租金”——壟斷利潤問題。很多專利,特別是那些在市場上成功的專利,確實導致了專利權人獲得經濟租金。減少制造成本的專利可能會允許專利權人獲得經濟租金。這是假定其他廠商不能利用革新來減少生產成本,而這正是從賦予專利的“制造、使用、銷售的專有權”而需要實現的目的。專利權人獲得的經濟租金是由專利權人的單個成本和競爭者的單個成本之間的差別來實現的。經濟租金在經濟學中很普遍。當經濟行為人比競爭者具有成本優勢時,無論是基于法律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他們能夠獲得經濟租金。法律上的原因可能是實施規則限制。有學者指出,“經濟租金”的概念比“壟斷”的概念更適合于分析專利。由于發明者對被專利保護的發明具有成本優勢,允許比競爭者獲得更多利潤——經濟租金。筆者則認為,在為避免將專利壟斷混同于經濟壟斷的層面上,經濟租金的概念確實有其獨特之處。一般而言,所提及的專利壟斷不是經濟壟斷含義上的壟斷,它相當于“經濟租金”。
以上討論的專利權的專有性、壟斷性表明,在實現知識產權法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適當平衡過程中,授予在既定信息上的專有權是基本的解決辦法。如果將這種專有權稱為壟斷,那么它和經濟學上使用的經濟性壟斷的含義是不一樣的。這里的專有或者說壟斷的惟一結果是被授予權利的知識產權人對相關信息實施惟一的控制或者“占有”。但在知識產權的不同權利中,這種專有的內涵并不都一樣。例如,在專利權中專有性的程度較高,第三者即使是對獨立創造信息的公開使用也可能被認定為侵犯專利權人的專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