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遠
明朝中后期,大明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所患病癥是綜合的,為了挽救明王朝的統治,張居正進行了全面改革,包括政治、軍事、水利整治、經濟改革。其中經濟改革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經濟改革也正是張居正開源節流經濟思想的體現。下面從張居正開源節流的經濟思想的背景、兩者誰重誰輕以及這種思想的具體表現來論述。
一、張居正開源節流經濟思想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嚴重的財政危機。封建王朝的財政來源主要是征收賦稅。明初的賦稅制度基本上是沿襲唐中葉以后的兩稅法,向土地所有者征田稅,按人頭派差役,分夏秋兩季征收,所以土地和戶口是王朝財政和勞動力的主要來源,這兩者都要有相應的計量為前提。明初經過戰爭的重創,大量土地拋荒,人口成批逃亡,田地和人頭都已失實,為此重新進行審核整頓,以戶為主,登記造冊,用黃冊記載戶口,魚鱗冊繪制田畝,詳列丁口、田產及應負的賦役,一式四份,分置各級官府,作為定額征收的根據,每十年重新編訂一次,增刪補漏,這是稅收的主要來源,其他如魚課、鹽課、茶課、桑絲、藥材等商品生產的稅收都有定制。有了確切的人口和田畝,也就穩定了王朝的稅收。兩稅法雖然使國家的財源有了保證,但在明中葉后,隨著土地兼并的發展,土地集中的私人規模愈來愈大,皇親國戚爭先恐后吞并土地,一旦占為己有,就利用特權瞞田逃稅,土地兼并越多,國家的稅收愈少。嘉靖皇帝四子朱載圳在湖廣占有良田數萬頃,隆慶皇帝的兒子的王莊、王店遍及各地,他們占有的土地比明初的藩王猛增數十倍。有爵位的勛臣、有權勢的太監、有功名的鄉紳,利用他們不納稅、不當差的優免權,紛起效尤。搶占土地,各類莊田迅速擴張,連大同、宜府等要塞的數十頃良田。也幾乎全被豪強權貴占有。大批土地被隱占逃稅,使得“私家日富,公室日貧“,稅源逐漸枯竭。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迫使統治階級采取開源節流政策來應對。
二、張居正開源節流經濟思想中突出開源
開源節流是封建社會通行的經濟原則,張居正比先輩更高一籌的是,不拘泥于節流,而是把開源列為重中之重。在他看來,堵塞節流,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匱乏的問題,必須突破恥言利的局限,以理財作為國本,使百姓得利。張居正公開倡導以理財“植國本,厚元元”,這是對明代祖訓的突破。明初就有人提出“理財以紓國用”的建議,朱元璋予以嚴厲駁斥:“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財,小人競進,天下騷然,此可為戒。”后來又有:“老校丁成者,言河南舊有銀礦,采之可資國用。太祖謂侍臣曰:‘君子好義,小人好利,好義者以利民為心,好利者以戕民為務,故言利之人,皆戕民賊也。”儒家只是不屑于言利而已,朱元璋卻把言利之人視為“戕民之賊”,杜絕一切言利的主張,這是把言利的傳統發揮到極端的言論。這一切都給一條鞭法帶來阻力。張居正頂住這些壓力,把他的開源的經濟思想付諸實踐,如清丈田地,以均稅扼制兼并、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這些“言利”的措施,增加了王朝的財政收入,挽救了明王朝的統治。
三、張居正開源節流思想實施的具體表現
開源政策表現如下:
1清丈田地,以均稅扼制兼并。萬歷六年,正式通令重新丈量全國田畝,有戶部尚書張學顏來主持,清丈各州縣所有的莊田、民田、職田、屯田、蕩地、牧地等一切生產用地。按照實際田畝分上、中、下三等納稅。從嚴懲辦欺隱之罪,對于最狡猾的江南豪強,選派精悍的大吏督責。一定要做到詳審細核。國家向地主征田賦,田多得多征,田少的少征,按畝數核算,從法制上說十公平的,這也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均稅的實質內容。如果田多的納稅少,田少的多納稅,甚至田地已被豪強占有,而田賦仍留在原田主的名下,造成田去稅存的現象,這就會出現賦稅不均的現象。清丈的出發點,就是做到“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辦納,而小民如獲更生。”農民既為逃避賦稅而投獻,就由受獻者承擔賦稅,清丈查出隱占的土地,一律補交稅款。萬歷九年(1581)又規定,凡是功臣之家,除撥賜公田以外的田土,盡數報官,與庶民一樣納糧。誰有田誰交稅,使得兼并者無利可圖,從而達到扼制兼并的目的,這在十六世紀的中國不失為賦役均平的最佳辦法。
2推行一條鞭法,厚商利農,增加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明朝的賦役正賦田稅外,其他各種稅和力役的名目繁多,重重征收。弘治時夏稅秋糧多達四十一項。萬歷時又增至五十多項,額外增收難以計數,稅糧交倉,一石米要三石米的運費,田糧折銀,每兩加火耗二至五錢。一條鞭法,即是將賦役中的各項目如雜稅、均役、力差等各項合為一種,將力役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統一征收。除了漕糧外,都可改折銀兩,以貨幣代替實物稅,允許被征調的差役出銀雇人代役。同時簡化征收的手續,減去由里甲征收的中間層次,改成官收官解。一條鞭法的施行,將賦役歸入田賦,雖然同樣都是由民眾承擔,但以身充役,此人身就不由自己支配,以銀充役卻使人身有了自由支配的選擇,這是封建社會從未有過的創舉,在實踐中大大超出均賦役的意義。自此以后,在全國記畝征銀的同時,又有以銀代役的機制,只要交錢就可以免除力役,削弱了人身依附,擴大了貨幣流通的范圍,使商販和工匠獲得了人身的自由。
節流政策表現如下:
要求皇室節用。在國家各項開支中,以宮廷耗費最大,擾民最多,要節流就要從上層抓起。皇室的日用器物都由地方作坊生產,在蘇州、杭州就有供給各種綢緞衣料的染織局,這本身就是地方的沉重負擔。萬歷七年(1579)南方遭災,大臣紛紛上疏要求撤銷織造,神宗不允,張居正連上《請酌減增造段匹疏》等奏疏,苦口婆心地勸說:“索之庫藏,則庫藏已竭;加派小民,則民力已疲。”建議除了賞賜俺答的綢緞以外,凡屬宮廷所需的綢緞都要減少供應。《請罷織內臣對>中記錄了張居正說服神宗的對話,表明他內外有別,有理有節的節流思想。
總之,明王朝中后期嚴重的財政危機是張居正開源節流經濟思想產生的背景,張居正把這種經濟思想付諸實踐,增加了明王朝的財政收入,使明王朝暫時度過了危機。張居正那種敢于突破祖訓,打破常規推行自己經濟思想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