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一、企業的本質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財務管理的目標是指財務管理尤其是財務決策所依據的最高準則,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因而,它取決于企業的總目標。筆者認為,研究財務管理的目標首先應從企業的本質入手。現代企業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是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合約。這種臺約是包括政府,股東,債權人,經理。工人等利益相關者締結的關于財務資本,人力資本,市場資本和社會公共資本的共同合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有參與公司財務控制以維護自身專業化資產不受損害的權利。因此,財務管理目標的設置,必須要與企業發展戰略相一致。符合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體現企業發展戰略的意圖。
二、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管理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從事財務管理活動的根本指導。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企業建立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組織、遵循什么樣的財務管理原則,運用什么樣的財務管理方法、建立什么樣的財務指標體系。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決策的基本準則。每一項財務管理活動都是為了實現財務管理的目標,因此,無論從理論意義還是從實踐需要的角度看,研究財務管理目標,具體準確地表述和界定財務管理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受企業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的制約。本來,由于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活動中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標當然是有差別的,一般把企業管理的目標表述為生存、發展、盈利,但由于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價值管理活動,企業管理目標與財務管理目標的內在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很小的甚至可近似地認為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利潤最大化是典型的財務管理目標,而學者們關于廠商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假設顯然是指企業管理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有人把企業價值最大化當作企業管理的目標。
因此,企業確定什么樣的財務管理目標是由其企業管理活動決定的。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企管理與財務管理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整體目標決定部分目標,這是顯然的。總之討論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以企業管理活動為起點。
當前,信息和知識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在這種新的經濟背景下,企業要轉變經營理念,重新確定經營管理目標,在這種新形勢要求下,財務管理目標要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相匹配,以保證財務目標的落實與企業戰略目標的落實相一致,因此,要建立新的適合企業發展的財務管理目標:第一,財務責任社會化:第二,財務管理目標多元化。而這種新的財務管理目標在新形勢下的特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是財務管理目標應與企業管理的總目標一致。以便通過開展財務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管理總體目標的實現。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因而,確立財務管理目標是應以“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為基礎。
二是財務管理的目標應由“單贏”型轉向“雙贏”型。任何一個企業都處于復雜的社會經濟網絡中,各種社會關系都會不同程度的制約或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不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妥善處理各種社會關系,不但得不到社會的支持和回報,還會受到社會的懲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的行為在有利于相關主體的利益,有利于社會利益實現的同時,才能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互惠互利,才能共享知識。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站得更高。
三是財務管理目標應體現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前瞻性強調財務管理目標要高度概括和盡可能地涵蓋顯示,又要能過預測到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可操作性強調財務管理目標在實踐中可以加以利用,可以表現企業內部各單位的量化指標。否則財務管理目標就很難落到實處。
因此,在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時,不能忽視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忽視了哪一方面的利益,都可能會對企業帶來危害,不僅不會帶來企業價值最大化甚至會對企業產生致命的傷害。
三、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是理財目標的現實選擇
在現代企業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的前提下,要確立科學的財務管理目標,首先要考慮哪些利益關系會給企業發展產生影響。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理財主體更加細化和多元化。股東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在企業中承擔著最大的權力、義務、風險和報酬,但是債權人、員工、客戶、供應商和政府為企業承擔著風險,所以筆者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首先包括企業本身,然后是股東,債權人,企業,經營者。政府,員工等。如果實現了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那么貨幣的時間價值,風險與收益,企業的總目標,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兼顧。
1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有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這是因為這一目標注重企業在企業發展中考慮并滿足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而企業本身作為企業利益相關者之一有其總目標:生存,發展。獲利。其他利益相關者以企業這一利益相關者為核心來協調和滿足各自利益。從而,在這一理財目標下企業在求長期穩定發展中,可以站在企業的角度上進行投資研究,這就避免了只站在股東的角度進行投資可能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2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目標體現了雙贏的價值理念,有利于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由于兼顧了企業,股東,政府,顧客等利益。企業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牟利的組織,而且還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在尋求其自身的發展和利益最大化中,由于顧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就會依法經營,依法管理,正確處理各種財務關系,自覺維護和確切保障國家,集體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3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本身是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目標體系,他很好的兼顧了各利益主體的利益。使他們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并使企業利益,股東利益,達到最大化的同時,也是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達到最大。也就是將企業財富這塊“蛋糕”做到最大的同時,保證每個利益主體所得的“蛋糕”更多。每個利益主體分別處于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有著不同的目標,這些多元,多層的目標體系為這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
4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體現了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有些人會認為這一目標很難實現其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而筆者認為,這一點反而使這一目標的又一進步之處。雖然我們不能制定出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從各個利益主體的角度去考察其效績便會很容易。比如企業作為利益相關者之一,有其一套評價指標,如未來企業報酬貼現值等:股東的評價指標可以使股價等:債權人可以尋求風險最小,利息最大等:政府可考慮社會效益等;工人可以確保工資福利等。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各自的指標,再相互協調,是共同利益達到最大。只要合理合法,互利互惠,所有利益相關者財富達到最大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