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燕
在當今日益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中,財務風險是中小企業始終面臨的一個客觀事實,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特別是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問題已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國內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我國對金融機構的管理也正逐漸完善中,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需要通過良好的信譽,才能取得籌資的款項,需要有較強的贏利能力不斷的進行擴張經營,以尋求競爭優勢,贏得最大收益,但是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有些企業因此順利發展。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卻因忽視財務風險和投資決策失誤陷入困境甚至倒閉。尤其是近些年各國各地區的財務危機,雖然未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但財務風險方面的教訓不能不引起我國企業界的高度重視。
一、財務風險的基礎理論概述
企業的風險主要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是指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它是任何商業活動都有的,也叫商業風險。而財務風險一般被認為是指企業在各項財務活動中,由于難以預料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實際收益與目標收益相背離。因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廣義的財務風險就是指企業財務活動由于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企業實際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因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
狹義的財務風險通常被稱為舉債籌資風險,是指企業用貨幣資金償還到期債務(即償還到期的本金加利息)的不確定性。這種觀點認為財務風險只與負債經營相關,財務風險是因償還到期債務而引起的,沒有債務,企業經營的資金靠所有權人投入,則不存在財務風險。
二、目前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分析
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出現了高速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小企業總量已超過3000萬家,占全國全部注冊企業的99%,中小企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已超過60%;中小企業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為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業是高風險的企業,臺灣每年就有4萬左右中小企業倒閉,美國中小企業的成活率也只有40%左右。而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相對就更加落后,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無論是其生存環境還是內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現代中小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戰略
有相當一些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戰略決策,導致企業的經營期短。在我國有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往往是發生了市場的空缺或是看到眼前利益時,倉促占據市場,缺少一個周密的計劃,最后因無力經營而破產。另一方面,這些企業意識到了經營戰略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對戰略本身缺乏正確的理解及其他種種原因,使企業制定出的經營戰略科學性較差,表現為缺乏競爭性、穩定性和環境的適應性,甚至缺乏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可行性。
2中小企業的融資難
目前融資難已成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瓶頸”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所以就不能有良好的設備和高級專業人員,難以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現在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現象,一些中小企業借用銀行資金或向員工集資進行企業的生產經營,如果一段時間經營虧損,有些投資人就逃之天天,導致銀行貸款無法收回。即使是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也有故意拖欠貸款的現象發生。這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銀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大部分采取抵押貸款的方式。這就使其貸款利率高于無抵押貸款,就無形中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財務負擔。
3中小企業的負債率偏高企業不堪重負
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約為75%~80%,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企業實際負債率達到100%,成為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合理負債是企業擴大經營,占據市場的有效途徑,但是盲目的不合理的負債,就會增加企業到期還本付息的壓力。
4現在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企業員工素質普遍偏低的局面
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素質整體不高,僅以管理層的文化素質而言,據調查大學以上學歷的文化素質只占9.4%其余90%多的人僅受過中等以下的教育,至于普通員工則比例更低。原因是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的報酬低、工作環境較差及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使得高素質的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業工作。
5中小企業內部財務關系混亂
在我國的中小企業中普遍存在著這一現象,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在資金的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著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
三、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財務風險的防范
在市場經濟下,財務風險始終是中小企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企業在市場上運營就隨時受到財務風險的威脅,而財務風險又關系到中小企業的存亡,因而加強中小、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財務風險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建議通過以下措施來建立完善中小企業的風險防范機制。
1樹立風險意識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
優秀的管理者、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因而企業應該把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作為一項長期重要的工作,并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強企業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強他們認識風險、分析風險和防范風險的能力,提高管理決策水平。同時由于財務人員在企業財務風險防范中的重要地位,對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不應該只是會計教育,還要培養財務人員對財務風險的敏感度,及時發現財務風險發生前的變化趨勢并反饋給企業的管理層,掌握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具有以適應現代化企業的需要。使企業在這個開放式的外部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2提高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
企業取得存貨后,就進入銷售和收款階段,從財務管理角度來說,就進入了資金收回階段。自取得存貨到收回現金這段時間間隔越短,資金管理效率越高,資金收回的風險也越低。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是衡量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主要財務指標,對企業償債能力有重大影響。企業應努力提高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制定應收賬款信用政策,完善應收賬款的回收機制以規避風險:謀劃好存貨適時銷售變現,通過安全儲備、合理定銷、監控結構和及時進出來優化存貨管理,加速企業現金流轉,防范財務風險。
3采取多元化經營來分散財務風險
由于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企業經營單一產品的風險越來越大,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可以擴展經營領域,分散財務風險。多元化經營的理論依據在于:從概率統計原理來看,不同產品的利潤率是獨立或不相關的,經營多種產品在時間、空間、利潤上相互補充,可以減少企業風險。當企業在多種經營方式下,某些產品因滯銷而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因為被其他產品帶來的收益所抵消,從而可以避免經營單一產生的無法實現預期收益的財務風險。這樣,企業的經營效益就比較穩定,不會因一種產品的銷售不暢而導致企業虧損或破產。
4實施技術創新獲取多方資金支持
中小企業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獲得收益,在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的同時還應該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中小企業本身因為資金不夠雄厚,生產規模不夠壯大等特點,所以參與市場競爭的首選是改進技術降低成本,而不是打價格戰。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1999年,國務院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同時,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科技部、行政部《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暫行規定》,政府這一舉措拓寬了中小企業的籌資渠道,使中小企業通過這一渠道籌資成為可能。技術創新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因此建議中小企業應該多與技術部門合作,一方面可以獲得國家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以獲得技術研究成果。這樣在上一產品發生財務風險的時候,有新的產品推出可以轉移風險,同時國家又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
5建立現代企業財務危機預警系統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有些企業出現了“快起快倒”的現象。例如巨人集團、三株集團、瀛海威網絡、猴王集團等,面對眾多企業的破產事件,給企業的教訓是深刻的。事實上,由于財務風險而導致的破產并不是一個即時的過程,而是一個漸進和積累的過程,企業在發生財務風險時不能進行有效的控制最終導致企業破產,其實任何財務風險的發生都具有一定的預兆。因此它是可預測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規避資本營運和資金管理風險最為有效的方法。財務預警機制是企業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事先識別、分析和判斷,發出警報提示相關人員采取相應措施對風險進行防范,是現代企業預測和防范風險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