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素紅
一個健聽的兒童,從出生以后就處在一種有聲世界里,他就有了一種學習語言的環境,到了三、四歲上幼兒園時,就已經掌握了很多日常口語,可以租成人進行比較完整和清晰的對話,到小學畢業時,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漢語詞匯,還可以寫出完整而流利的作文。相對于健聽兒童來說,聾童從出生以后就處在一種無聲世界里,有些家長甚至是在孩子兩歲以后才發現孩子耳聾,而發現后也沒有及時采取康復訓練,到了六、七歲直接送到聾啞學校,可以說這樣的聾童從出生到入學前,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語言”,等到入學后,他就不但要學習漢字和其他知識,更重要的是他要學習語言,這樣,一個聾啞兒童就要在聾校九年(相當于小學)的時間里。學習完健聽兒童從出生到小學畢業的整個知識,最重要的是他還要掌握相當于健聽兒童學說話這一語言過程。而要學習這些知識,他只能憑借視覺,觸覺和殘余聽力。所以要想使聾童的語言能力達到接近正常兒童的水平,只靠入學后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好聾童的早期語言培養。
當然,這里所說的聾童需要掌握的語言,不僅僅局限在正常人所理解的口語上,它包括:手語、口語、書面語等。學齡前是一個人習得語言的關鍵時期,一旦過了關鍵期,語言學習尤其是對語法的習得將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永遠也達不到充分發展。一個健聽幼兒從出生以后,就處在了一種語言學習的環境中,任何一個有語言能力的人都可以是他的老師。而聾童則不然,特別是偏遠農村,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聽力障礙后,即沒有送到康復機構去進行康復訓練,在家里也不與孩子進行其他方面的交流,任其自由發展,一直到孩子入學,便把所有責任往學校一推,這樣,在聾童出生到入學這段時間里,學習語言就成了一片空白,而且喪失了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就直接造成了聾童語言發展的遲緩。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近幾年來,各地聾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各種嘗試。
首先,通過社會的廣泛宣傳,使廣大聾童家長認識到聾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使其家長從聾童幼兒時對其進行語言訓練。對聾童進行語言訓練,可以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聾童的聽力損傷程度等,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現在各地民政部門,聾啞學校和一些私人機構,已經開辦了相當數量的聾兒語訓康復機構,對于那些有殘余聽力,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聾幼兒,可以直接送入這些機構,通過佩戴助聽器進行語言康復訓練。近幾年來,通過這樣的語言康復后,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回歸主流的事例已經舉不勝舉了。
在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聾幼兒的早期教育是一個至今都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由于經濟、地域等原因,大多數農村聾幼兒的早期教育可以說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從聾啞學校對新入學的聾生的調查來看,除了那些出生在聾人家庭的孩子會一些手語外,其他大多數農村新入學的孩子,基本上沒有語言,即不會口語也不會手語,除了家長自創的簡單比劃以外,和鍵聽人不能進行交流。這就為聾校的教學以及聾生今后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需要廣大農村聾幼兒家長重視聾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如果不能送到專業機構去進行語言康復,也不能在家里任其自由發展,最后把孩子往學校一推完事。如果孩子有殘余聽力的話,家長可以訓練孩子一些口語,堅持和孩子口對口說話,讓孩子感覺語言的存在。這方面已經有過很多成功的先例,有些家長不但把自己的孩子訓練成功了,而且自己也成了聾教育專家而去從事相關的工作。廣大的聾幼兒家長可以學一學他們。如果孩子屬于重度聾,那么家長可以自己學習中國手語,從孩子幼兒起,教孩子手語,用手語和孩子交流,讓手語成為孩子的母語。當聾幼兒掌握了一定的手語,能夠和大人進行手語交流時,那就相當于鍵聽兒童掌握了口語,這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社會的主流語言或任何其他語言,對今后的語言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我要談一談一些聾兒家長及少數聾教育者對于手語的一些誤區,他們看不得聾兒打手語,好像聾生不打手語,會口語就是正常人,而一旦打手語就真成了聾啞人一樣,視手語為洪水猛獸,看到孩子打手語,就恐嚇孩子。實際上,聾人之間的交流大多靠手語,即使是口語很好的孩子,如果和他交流的聾人看口能力不強,他們之間仍然不能進行交流。現在,雙語教學模式已經得到大多數聾兒家長和聾教育者的認同。因此,鍵聽父母在接受孩子耳聾的現實后,要盡可能的學習聾人手語,在生活中會用手語和聾兒交流,為其盡早盡量地提供及時的語言輸入和適當的語言獲得環境。
綜上所述,要想使聾童象鍵聽兒童一樣獲得語言的發展,就必須在聾兒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內對他們的語言發展進行正確有效的早期干預,這是聾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聾兒家長和聾教育機構,要充分利用聾幼兒時期學習語言的良機,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聾童最終能夠回歸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