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守賢
中圖分類號:F3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8-024-01
摘要:農業生產中重要的一個要素即農具,對漢代新發明的五種農具的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從而進一步對漢代新農具產生的社會根源、技術進步等探討,引起對當今環保的重視。
漢代的農具有很多改革和創造,下面根據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主要介紹幾種新農具的推廣,第一種是耦犁;第二種是三腳耬車:第三種是翻車;第四種是舂谷機械即水碓:第五種是風扇車。
關于耦犁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說:“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緩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從文獻中可得知“耦犁”用二牛抬杠拉一犁,一人牽牛。一人扶犁轅,由于當時犁劍還沒有發現,因此必須有一人控制犁的深度,“耦犁”和以前犁在功能上相比不僅能破土,碎土,還能開溝起壟,這樣以來可以減少人力節省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漢代改進的“耬車”既能耕地又能播種。“耬車”的考古材料非常多,例如,在山西平陸縣棗園村壁畫墓中曾發現了一幅耬播圖,在河南澠池的鐵器倉庫遺址中發現有束腰式的漢代的耬足;在北京清河鎮朱房村漢城遺址出土的鐵耬足:最令人興奮的是在河南鄭州古滎鎮漢代鐵工場遺址中出土有一件西漢晚期的耬足。通過上述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使用三腳耬的地域范圍較大并且數量也較多。文獻中也有記載耬犁,例如,《齊民要術》引崔實《政說》曰“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犁,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輔猶賴其利。”這種條播方式既可以墾耕土地又可以播種,并且這種三腳耬一次可以播種三行,上述特性可看出這種新式農具能省時省力,特別是在搶種保墑時作用更能顯現出來。
漢代灌溉工具有很大發展,所創造的翻車在整個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翻車現在在有些農村仍在使用,翻車的發明比西方早一千五百多年。范曄在《后漢書·張讓傳》中說:“畢嵐……又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魏略》中也有記載:“馬鈞居京都城內,有田地可為園,無水以灌溉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復。”而有些專家對上面的解釋為畢嵐創造了人工提水機械——翻車,后來經過馬鈞的改進,廣泛使用到農業灌溉上去。翻車考古材料發現不多,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與制造翻車的材質有關:第二,考古工作做的還不到位,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復制的翻車模型。這種農具是利用水來驅動翻車從而達到農業灌溉的目的,是一種既無污染又節省人力的先進工具。
水碓是漢代重要的糧食加工工具,實物及模型皆有出土,在漢代有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特別漢代發明了利用水利為動力激木輪舂谷機械一一水碓。水碓主要用于加工麥粉及破谷。在河南、江蘇等地的西漢墓中出土過多件陶碓模型,推測水力碓有可能發明于漢代。桓譚在《新論》中說:“役水而春,其利乃百倍。”而孔融在《肉刑論》也記載:“水碓之巧,勝于斷木掘地。”從中可見水碓不僅省人力,并且效率與其他相比提高許多,水碓是典型的利用水利來驅動的機械,也能看出水碓使用的廣泛性。
漢代創造的風車是專門用來揚棄谷物中糠癟雜物以清理籽粒的農機具。《急就篇》:“碓硙扇春簸揚。”顏師古注:“扇,扇車也。”這種扇車在西漢已經通行,考古材料已得到證明,在河南濟源縣泗澗溝西漢晚期墓中發現兩件陶風車和陶舂碓模型;另外在河南省洛陽市、山西省芮城縣城南、山東淄博縣金嶺等地的東漢墓葬中都出土過陶風車模型,這足以說明在漢代黃河流域已經使用風扇車。可以得出風車使用的地域非常廣泛,風車在日常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從以上看出,新農具的種類比較全,從墾耕,播種,灌溉,加工和清潔等方面都有;我們從文獻中可以清楚看出當時從地方一直到皇帝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從而使農業生產工具不斷進步,正如《齊民要術》引崔實《政說》曰“武帝以趙過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認識了機械運動及機械的功能與效率,可以減輕人力,提高生產效率。秦漢以來尤其是漢代在生產工具的創造發明及改進上,在機械工程學上,有了不少的成就。漢代幾種農具的創造和使用,從而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從手工操作工具生產的時代過渡到半機械化工具生產時代:從漢代新創造的農業生產工具的動力來考慮,我們應該借鑒古代勞動人民使用無污染的動力,做到生產與環境相和諧,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不論農業還是工業生產都給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我們當代的科學家在發明機械時應該更多的考慮使用無污染的動力。
總之,本文通過對漢代幾種先進生產農具從考古材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新農業生產工具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外在動力,進一步為當今社會的發展起一定的借鑒作用,特別是要樹立環保意識,爭取做到社會生產與自然環境相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