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慧
外語教學實際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文化知識和文化適應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識的教育學習對語言學習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語言也是一種文化。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國家獨特的文化內容。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外語教學界普遍認為,外語教學主要是解決學生掌握外語技能和外語知識的問題,而與語言有關的文化知識則由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只是著眼于聽、說、讀、寫等語言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訓練。這樣就必然導致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薄弱,出現語言教學“費時低效”的局面。而學習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和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背景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日常交際如:稱呼語、感謝和答謝、贊美、隱私、打招呼、介紹、節日等及詞匯的文化內涵方面。因此,日常交際和詞匯的文化內涵應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1形式意義上的文化
在跨文化語言交際中,形式上承載的文化意義也會有所不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要重視這種文化的導入和指導。例如,英語在句法結構上十分嚴謹,而漢語在句法結構上的突出特點則是簡潔: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總結比較兩種語言在語法形態、句法特征及篇章布局方面的異同。
2物質意義上的文化
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物往往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義和內涵。了解這些不同的意義和內涵,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交際中釀成大錯。
例如,白色,(white)對多數中國人和西方人來說,所能引起的聯想有一些是相近的,但英語中的這個短語“whitelie”卻是指“善意的謊言”。西方人舉行婚禮時,新娘總要穿白色的婚紗,象征著圣潔。而傳統的中國人是無法把白色與結婚聯系在一起的。白色則是中國舉行葬禮的主色,在葬禮上,死者的親人會身穿白衣,頭纏白布,而前來吊唁的人也會胸戴白花。因此,外語教師應能及時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并揭示相關詞語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文化背景教育的策略
本人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建議從以下幾種策略重點加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教育
1注重詞語文化內涵教育
語言詞匯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詞匯教學不能脫離詞匯文化而單純探討詞匯的語音、語法和句法特點。因為詞匯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對詞匯進行認知,而更側重于在真實的實際環境中使用。正如陸國強所說“詞是語音、意義和語法特點三者統一的整體”。
詞匯的意義受到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識的影響,因為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綜合起來的文化意識使詞匯符號在不同的語言里有不同的含義。如就像上面所說的“白色”這個詞匯。
2注重課堂閱讀中的文化內涵教育
閱讀本身就是一種互不見面的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際。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異對信息的傳遞的影響力最強,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都會導致語言信息理解上的差異。在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不乏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元中,作者曾引用英國著名詩人約翰·米爾頓的詩句“They aI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對此,學生往往滿足干字面的理解,而對米爾頓所體現的英國十七世紀的文化,對作者引用該詩句的意圖不求甚解,那么,要理解作者在這里所要表達的詼諧語氣和幽默效果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文化背景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會直接影響到對文章的理解。
3駐重課外閱讀補充中的文化內涵教育
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單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而課堂外的文化教育是課堂內文化教學的延續和補充。課后,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和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建立在語言藝術之上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故事等,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面鏡子,同樣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西方文化。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全面地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文化結構,刺激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注重聽力中的文化內涵教育
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文化背景知識、心理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學知識是搞好聽力必須具備的條件。同時,還要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性、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等等,如果這方面知識缺乏的話,就會影響到聽力的效果。語言文化背景上產生差異,就會給我們的聽力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礙,了解相關的一些知識是突破此類聽力障礙的關鍵所在。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背景教育,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而不能只是單純注意語言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大方、得體進行的交流,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文化背景教育滲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培養成適合時代需求的能利用英語進行交際、掌握語言技能、綜合性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