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鋒
世界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自尊心,每個人都有。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樣也具有自己敏感的自尊心。
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認。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對孩子的擔心,慢慢轉變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甚至用雇私人偵探“跟蹤”的辦法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無視孩子的存在,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與自尊,“看”著孩子學習,引起孩子特反感。父母與孩子交流方面的沖突日漸突出。
處于十四五歲花季的孩子,為什么十分反感父母偷看他們的日記、私拆他們的信件,為什么總愛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屜上鎖上一把鎖?似乎有什么不宜公開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父母正是因此而擔心。其實,這是他們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一種體現。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獨立意識強烈,成人化傾向明顯,希望別人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大,知識信息的增多,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起來,感情變得細膩起來,許多想法開始在內心翻騰,原先敞開的心扉開始漸漸關閉,有了自己的隱私;而且,即使有不少話想說,但觀點已經與長輩不一致了,于是他們與父母的心理溝通明顯減少,轉而向“心愛的日記本”大量傾訴內心的“秘密”,或者在信件中訴說內心的感受。因此,他們往往會把日記本視為不許別人染指的珍寶,并用“鎖”勾畫出他人不可隨意進入的內心世界的“警戒線”。這是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的體現,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前奏曲,對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孩子的身心健康關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千方百計地窺視、探測孩子的隱私,沒想到這種“愛心”卻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成為阻礙其心理健康成長的絆腳石。
對于孩子早戀,很多家長老師談之色變。轉換一下思路問題或許迎刃而解。有這樣一位父親,他處理兒子的異性交往問題就非常智慧。有一天,兒子跟父親說:“爸,本人看上一個女生,漂亮、智慧、好心,我能跟她結婚嗎?”父親說:“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嗎?”兒子自豪地說:“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個女生看中,說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個女生,說明你的眼界開闊了,如果你將來想在縣里發展,你就跟她繼續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發展,你將來就應該在市里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到省里發展,你應該到省里解決問題:如果你想到北京發展,你應該到北京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在世界發展,你應該出國解決這個問題。”兒子聽了說:“那我就等等再說吧。”這位聰明的父親用幽默的方式給了兒子一個重要的人生忠告,而不是用跟蹤、調查等侵犯孩子隱私的手段。
孩子大了,心中自然會有不愿告訴他人的秘密。盡管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東西,但畢竟是孩子成長成熟的表現,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父母對此應該予以尊重,千萬不能因為子女不再像以往那樣和自己說心里話、有事瞞著自己或給抽屜上鎖而心急、焦慮,更不要采取“偷看”之類的方法。
當然,有許多父母其實是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情翻看孩子日記的——知道翻看日記本是不妥的,但又無可奈何,生怕孩子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學壞了”。那么,注重平時的交流,特別是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與隱私的基礎上,平等對話,交流情感,循循善誘,讓子女主動敞開心扉,恐怕是避免這種矛盾的最好辦法了。
至于私拆孩子的信件,更是錯誤的。因為無論是》《憲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明文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不容侵犯,未經允許拆看他人信件,是違法的,不允許的。毫無疑問,保護孩子的“隱秘世界”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會因此贏得孩子的敬重和愛戴。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隱私和秘密呢?
1用心了解,掌握孩子的蛛絲馬跡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悄悄地腐蝕著孩子的心靈。如養成抽煙喝酒的不良嗜好,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晚間外出甚至徹夜不歸、早戀等一些品行變化和心理動態,父母應及時觀察和掌握孩子的這些“隱秘世界”的蛛絲馬跡,以利于正確的引導。
2理解溝通,尊重孩子的自尊自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獨立人格的形成,孩子的“保密性”越來越強,如寫日記和書信,與同學交往和談話內容,都不愿主動地向父母透露。這時的父母,可以經常主動地找孩子交談,達到與孩子情感上的溝通,營造家庭中平等、民主、理解、寬松的行為模式,使孩子感到自己和父母之間不僅僅是血緣上的親子關系,更是生活中可以信賴的朋友。這樣一來,孩子也很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父母。
3有的放矢,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盡管孩子的自主意識增強,但正確的人生觀尚未形成,是非觀念不強,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正值成長的心理危險期,所以在處理諸如學業、情感、人際關系、生活等許多方面,還不可能把握好尺寸。因而父母在細心觀察孩子的思想動態,掌握孩子內心隱秘的同時,要根據其性格、愛好等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甚至異性朋友時,更應循循善誘,加以引導。使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把握自己的思維、生理和內心隱秘,規范自己的品德和人格,使自己學會如何去辨別朋友、增進友誼、處理矛盾,并不斷排除和修正內心隱秘世界中非健康的因素。當然,父母還要允許孩子“保密”,內心的秘密是每個正常人具備的基本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尊重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了解孩子對“受人尊重”的需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