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祥
硝煙散去,炮聲漸寂。
1949年10月,“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一個新的時代來臨。
隴原大地又一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是當時社會各行各業的真實寫照,甘肅教育事業也一樣,到解放前的1949年,甘肅省每萬人口中的在校學生,中學生只有16.9人,小學生509.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3%。全省共有幼兒園45所,在園幼兒只有4600人。
在廣闊的甘肅大地上,學校寥寥,文盲充斥,近代科學技術人才鳳毛麟角。
一
甘肅近代學校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之際,從1904年開始,靖遠、通渭、敦煌、皋蘭等縣把原有書院更名、改制,設成高等小學堂。而幼兒教育發展更加緩慢,到1922年,甘肅省才出現了第一所附設在女子師范學校的幼兒園。
到1937年,全省共有公私立小學3156所,普通中學15所。抗日戰爭期間,大片國土淪陷,甘肅成為后方,一些學校內遷,到1946年,普通中學增為62所,小學7553所,這一年成為甘肅解放前教育事業發展最好的一年。
1949年全省解放后,公私立幼兒園、小學、中學由所在縣人民政府領導接管,經過3年的恢復、調整,逐步走上了正軌。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甘肅教育事業發展非常迅速,在校學生以每年13.5%的速度增長。到1957年,全省幼兒園達到82所,在園幼兒7283人,比1949年增長了60%;小學達到1139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57.5%;普通中學發展到145所,1952年前沒有中學的18個縣中,已有11個縣建起了中學。
1958年,中共甘肅省二屆二次代表會上,提出了發展教育事業的奮斗目標:要“加速普及幼兒教育,(除牧區外)3年內基本普及小學教育”。提出“群眾辦學為主、公辦為輔”的辦學方針,大力發展民辦學校,以適應生產情況和便利學生入學。
當時受“大躍進”思想和浮夸風的影響,各地一哄而起辦學,學校數量猛增。一年間,幼兒園由82所猛增到29240所,小學由11393所增加到16697所,普通中學由145所增加到500所。這種發展勢頭大體上延續到1960年上半年。
這些數字中,有虛夸的成分,一部分有名而無實。許多學校因為沒有財力、師資的支持,難以為繼,邊辦邊停,到1959年,陸續停辦的中學就有186所。在三年困難時期,那些1958年辦起的民辦幼兒園幾乎全部消失,到1961年后,省上認為“在文教事業的發展上速度過快,規模過大”,對盲目發展的學校要進行縮減。經過“精簡裁并”后,普通中學減為244所,學生減少了一半。
就師資力量來說,以中學為例,1958年全省普通中學有教師5855名,比1957年增加了734名,而學校卻增加355所,教師和學校數比例失調,教學質量也無從保障。
二
“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幼兒教育事業遭到破壞,在“砸爛一切”的狂潮下,幼兒園被認為是培養精神貴族的陣地,有的被迫停辦,幼兒教育陷入無章可循的混亂之中;很多中小學停課,教學秩序混亂。
1969年,甘肅省“中小學教育革命座談會”提出,中學要建立學工學農基地,學生每周勞動二至三天,同時,推廣“廠辦校,兩掛鉤”的經驗。農村中小學由社隊辦,廢除原有學制,改為小學五年制;中學四年制,即初中、高中二·二分段制或四年一貫制。廢除班主任負責制,把師生編成班、排、連,聘請工農兵當教員,組織學生“開門辦學”,頻繁下鄉下廠勞動。學校取消了大部分文化課,中學只開設毛澤東思想、革命文藝、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軍事體育等5門課,學校里重視的是與工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不注重文化課成績,升學不以學習成績為主,甘肅高校從1971年開始也實行“推薦”入學。
據蘭州市7所中學的統計,學生全年勞動時間達106天,各類學校都將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全日制學校中,中學生的生產勞動時間為90個工作日,小學生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
這一時期,又提出了一個口號:把學校“辦到貧下中農家門口”。生產大隊甚至生產隊都辦起了小學,城市里按照“定廠辦校”、“群辦群管”的原則,將一批小學交由廠礦企事業單位和街道去辦;農村的初級中學由生產大隊辦或聯辦,高級中學則由公社來辦,幾年時間里,中小學校數量飛速增長,到1976年,全省小學增加到36755所,普通中學增加到3389所。
敦煌縣(現敦煌市,后同)就是一個例子。1949年全縣有初級中學1所,學生50人。在“文革”期間,全縣辦起了13所完全中學,39個大隊辦起了“戴帽初中”。
這樣發展的結果是,校舍、經費嚴重不足,師資嚴重短缺,1978年,全省小學教師中民辦教師的比例達71.7%。到改革開放初期,據教育廳的調查分析,全省50%的高中教師,80%的初中教師,30%的小學教師學歷不達標,文化、業務水平也很不適應教學的要求。
三
1977年,改革的春風率先在教育領域吹起,這一年成了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一年,“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讓知識分子揚眉吐氣,高考制度的恢復更是讓無數在田間、工廠勞動的青年學生重新拾起書本,走進了學校。
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甘肅教育事業又一次揚帆遠航了。
1981年8月,甘肅省兒童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成立,組織領導和協調幼教工作。同時,教育廳作出規定,把幼兒教育作為普及小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倡有條件的農村小學舉辦學前班。
對中小學教育,1981年5月全省教育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合理控制高中、整頓加強初中的方針,同時,對小學進行合理調整。經過幾年努力,到1983年,全省普通高中由1978年的1022所調整為558所,附設初中班的3261所小學減為1412所。
雖然許多名不副實的“戴帽初中”被撤并,留下的學校條件依然非常簡陋。據資料記載,1981年敦煌縣有11個鄉、7個村的小學校舍因年久失修,有26個教室墻壁裂縫、地基下陷,有39個班級的學生坐的是泥凳子,教室窗戶上掛著塑料薄膜。
1980年以后,學校建設成了當務之急,各地按照“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六配套”的要求,根據國家補助一點、群眾負擔一點、學校勤工儉學解決一點的原則,進行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擴建工作。
幾年來教育經費也逐年增長,從1979年到1983年,5年間全省教育事業費累計達8.28億元,相當于過去34年總數的36%。全省小學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積由1979年的1.9平方米上升為2.5平方米,由于學生人數減少,校舍面積增加,校舍緊張的狀況有了好轉。
到1983年,全省共有幼兒園326所,95%的縣(區)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門辦的示范性幼兒園;有小學25429所,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3.1%。到1984年,全省有23個縣(市、區)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約占全省總縣數的四分之一;有普通中學1410所,每萬人口中的在校學生數,普通中學432.2人,小學1334.4人。
1986年,《義務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里程碑事件,“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從此成為法定義務,使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軌道,也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四
進入新世紀以來,幼兒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7年啟動了省級示范幼兒園的建設工作,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004年甘肅省啟動了“兩基”攻堅計劃,截至2008年,全省14個市州中已有11個市全面實現了“兩基”目標,實現“兩基”的縣市區達到82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全省人民為之奮斗幾十年的夢想成了現實。2006年春全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2008年秋季,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人民教育人民辦”的歷史從此結束。
為了使廣大農牧區的貧困寄宿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2008年秋,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小學由235元提高到500元,初中由239元提高到750元。
近年來,通過新課改、信息技術等培訓,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專業能力得到增強。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了77.43%、95.09%、97.65%。
到2007底,全省共有幼兒園2457所,在園(班)4~6歲幼兒33.02萬人,小學14002所,初中1637所,普通高中493所。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94%,普通初中凈入學率94.36%,初中畢業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學率45.59%.
在過去的60年中,甘肅教育事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些變化中變了的不光是數字和面貌,更重要的是人們的教育觀念和素質。回首過去,甘肅教育人為了夢想跋涉在征程上的身影歷歷在目,一路上留下的凱歌依然縈繞在我們的耳旁。甘肅教育事業發展的軌跡像一幅壯美的畫卷,緩緩展開在隴原人民的面前,那些波折和坎坷在歷史中慢慢散去,只留下動人的音符讓人長久回味。
(文內資料引自《甘肅教育志》《甘肅教育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