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英
〔關鍵詞〕 數學;學習興趣;情境;游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62—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生動地說明了興趣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啊,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較模糊,怎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從小學數學、用數學的習慣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新課程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注重現實性,將生活中的情境在數學中體現出來。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源于生活,而且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9加幾”這一課內容時,我根據學校每年冬季舉辦的運動會來創設情境:“前幾天咱們學校舉辦了運動會,老師在大家比賽最激烈時照了一張照片,大家想看看嗎?(出示圖片)大家看,我們的運動場面多熱鬧啊,三年級的哥哥們在進行百米賽跑,運動場中央是咱們一年級的跳繩、跳遠比賽,操場周圍還有我們的小啦啦隊,為隊員們加油呢。他們為隊員們準備了飲料,但飲料到底夠不夠呢?咱們幫他們算一算好嗎?”學生們剛剛經歷了這場運動會,都興致勃勃,很快便列出了算式。這樣的情境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學數學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了他們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愛玩、好動、愛說是兒童的天性,對唱兒歌、做游戲等活動低年級學生更是喜歡。因而,在課堂中穿插適當的小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0的認識和加減法”時,我在課前準備了一首兒歌,讓學生一邊唱:“5只猴子蕩秋千,嘲笑鱷魚被水淹,鱷魚來了,鱷魚來了,啊門!啊門!啊門!”一邊用一只手表演5只猴子來回蕩秋千,另一只手表演鱷魚張大嘴巴來吃猴子。我只教了5只猴子被鱷魚吃了1只,然后讓學生看手勢列算式。學生很快列出算式:5-1=4。剩下的4只、3只、2只、1只,就由學生自己表演。最后,小猴子被鱷魚吃光了,我問大家:“現在應該用什么數表示呢?”學生很疑惑,于是我握緊拳頭告訴大家:“一個也沒有就用0來表示。”表演過程中學生在形象思維中建立了數的概念,不光復習了前面學習的5-1=4 , 4-1=3等相應的算式,而且在以后說兒歌表演時記住了0所表示的意義。并且由于表演直觀、形象,學生們因此興趣倍增,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從而能很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采用新教材教學,樹立快樂教學的新理念。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探究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向學生展示數學方法多姿多彩的一面,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解題中往往有多個切入點,例如教學填寫未知數時方法就有多種。
如右圖,(一)由主題圖列入。看圖就能得知再添3支筆盒子就滿了,7+(3)=10。(二)數的分解和組成。10可以分成7和3就可以得到結果7+(3)=10。(三)數數來填空。在7的后面有幾個數就數到10了,數了幾個數就填幾。這些新知識看起來很抽象,但都源于舊知識。而且從這么多方法中選擇一種自己理解的,可以避免死記硬背。
總之,低年級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不強,我們應根據他們這一年齡特點,結合數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培養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思考數學問題,讓他們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