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清
〔關鍵詞〕 多媒體;利;弊;認識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15—01
在多元化發展的教育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已經成為教學中常用的輔助手段,各科教師通過多媒體的使用,以方便、快捷、豐富、具體的備課方式代替了傳統的翻閱資料、手寫教案的備課方式。但我認為,多媒體的運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有利有弊的。下面就以一堂講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觀摩課為例來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利
作為白話美文的典范,《荷塘月色》自30年代起,就被各類語文教科書選用,文中描繪的一幅幅淡雅、清新、充滿著詩情畫意的精美畫面和流露在字里行間的一些憂傷和淡淡的喜悅之情,讓人回味無窮。授課教師以新穎的教學思路,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思路,在教法上進行了新的嘗試。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模式大多都是從介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背景,或是從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切入,先了解作者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狀態,或是追尋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的軌跡,然后分析所描寫的幾幅畫面。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帶有作者情感意向的前提下去欣賞作者描繪的精美畫面,使學生在欣賞的時候,腦海里想象出來的畫面烙上了作者感情的痕跡,限制了學生的審美空間,也限制了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本節課教師的教法新就新在運用多媒體,直接從欣賞畫面入手。首先,引用古詩人描寫荷花風姿的有關詩句,配以形象生動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創設了一種詩意的課堂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其次,通過多媒體的運用集中對文中所描繪的“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周圍的景物”、“采蓮圖”四幅畫面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課堂審美情趣和想象力。先通過聽配樂朗誦,讓學生從朗誦者從容、平和、深沉的朗誦中,感知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再配以精心設計的課件,直觀形象地將荷塘月色中所描寫的每一幅精美絕倫的畫面一一展現出來。從聽覺、視覺的角度塑造了一個個可聞可感的畫面形象,讓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情感為之一動。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與畫面相對應的文字,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并加以想象。因此,那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美麗畫面,既激發了課堂的教學活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弊
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多媒體的運用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課件的充分準備,一些資料性的信息可以很快地傳達給學生,還可將許多抽象的畫面,形象而直觀地展現出來,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人以美的享受。但多媒體的運用在語文課堂上有它的局限性。其一,文學作品的鑒賞過程就是讀者的再創造過程,而再創造離不開想象,語文的學習也離不開想象。因此,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的思維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便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有了想象,語文展現給我們的便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沒有了想象,文學作品就不是完整的作品,語文也就不是完整的語文,它將顯得僵硬、死板,毫無色彩。因此,多媒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其二,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喧賓奪主。課堂的主人是學生,一切教學活動和手段都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目的。本節課過于側重了多媒體的運用,過多地側重了學生的視覺享受,從視覺的角度讓學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畫面美,而淡化了作者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因為《荷塘月色》的藝術魅力不僅僅在于畫面美,還在于語言美,更在于思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