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愛君
〔關鍵詞〕 自習課;誤區;表現
〔中圖分類號〕 G632.4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0(A)—0016—01
“自習”,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或課外自己學習。”既然是自己學習,就應無人講授,更不應當受學校或教師的操控。學生在課外時間,會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不足之處,自己當天還需要補充、思考、提升的問題等自己學習。這段時間,不僅僅是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良好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對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不少農村學校里,學校領導私自增加自習課,有的學校甚至把每天正式上課和睡覺以外的時間,都變成了自習課。
一
有了自習課,學生勢必早出門、晚回家。農村初中學生普遍不住校,有的村子離學校比較遠,騎自行車常常要花幾十分鐘的時間,學生們早上望著星星出門,晚上伴著星星回家是極其常見的事。
四月底臨近中考時,畢業班的自習課時間就翻倍了,非畢業班也只能步調一致,因為是學校的制度,就應該人人遵守,否則難以體現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也體現不出制度的公平性、合理性。
早上學生6點20分到校,教師準時跟班輔導,下午自習課一直要到7點20分。學生在校時間一共是13個小時。據筆者調查,學生晚上做家庭作業大約要花一兩個小時,那么僅剩的八九個小時他們又該如何安排吃飯、洗漱、睡覺的時間呢?再不要說娛樂的時間了。于是,私自增加自習時間的惡果就凸現出來,許多學生對學習沒興趣,只是疲于應付,這樣,教學效果能好嗎?
由此可見,學生的自習課乃至整個學習是建立在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學習方式上,失去了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和問題性,學生每天只是機械地聽課,記知識點。
學校的管理讓學生忙于應付,不是“我要學習”,而是教師、父母“要我學習”,許多學生視學習為負擔,有些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其他親人監管不力,于是教師們在夾縫中叫苦連連。
二
學校安排了自習課,毋庸置疑也會安排相應的輔導教師, “輔導”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幫助和引導”之意,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在考評學校時,上級主管部門以成績論優劣,學校與學校之間比升學率,壓力逐層傳遞,學校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就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增加自習課時間便是慣用的做法。教師是學校行政決議的執行者,即使心里不情愿,也覺得這樣做對學生成長發育不利,對教學不利,自身也很疲憊,但還得像“警察”一樣堅守課堂。
學校領導認為自習課也是課,為了追求成績,有的教師干脆變自習課為講堂。
筆者認為這種變相、變味的自習課,是應試教育下出現的怪胎。現在許多農村學校,表面上轟轟烈烈地實施素質教育,而實際上卻扎扎實實地在搞應試教育,而且管理制度不以人為本,重分數,不重能力。分數從“促進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異化為“控制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一種可怕的魔杖”,教學工作被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驅動代替了事業追求,只看表面不論實質,一切都是分數說了算,每年中考、高考上線人數就成了衡量學校優劣的唯一標準,而學校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就粗糙地采取增加自習課的辦法來提升教學成績。
三
作為一名從教近二十年的農村教師,筆者對農村中學增加自習課的管理做法深表擔憂。
學校的決策者們是否應該換位思考一下:我們也曾當過學生,我們喜歡整天被人盯著、管著嗎?我們夏天在河里撈過魚、春天放過風箏嗎?睡眠不足能有充沛的精力學習嗎?被動學習有良好的學習效果嗎?或許我們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當我們的做法不利于學生成長發育,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生有效學習的時候,我們的愛將會扼殺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孩子們要學習,也要有時間玩耍,更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能讓孩子們成為實踐的奴隸、學習的工具啊!我想說:讓孩子們自己走,自己看,自己想,而不是每天利用自習課這種方式把學生控制在教室里進行所謂的學習,那樣,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孩子們就會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