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正
〔關鍵詞〕 數學教學;合作學習; 師
生合作;學生間合作;結 合點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0(A)—0027—01
新時代的數學教學活動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扎實、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建立互動型的師生合作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以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而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知識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這要求教師必須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走下高高講臺,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地進行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成為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二、建立融洽型的學生間合作關系
第一,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搭配。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搭配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通常以4~6個人為宜。小組內設小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匯報員一人。小組長由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端正、樂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創新意識的學生擔任。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使他們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又能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
第三,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在交流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二是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行為,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尋找合作探索的結合點
第一,引入學習情境“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給學生合作探究的共同話題。
第二,選擇教學內容“開放化”。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數學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足。數學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因而好的開放題應滿足非常規性、參與性、趣味性、挑戰性、開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的全部或數個。其次還表現在學習的材料應不局限在教材這一點上,生活事件、實踐活動、成長經歷等都可作為學習的材料。
第三,構建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新課程改革十分關注評價方法的改革。在評價建議中強調努力構建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主體和手段多標準化。既關心結果又關心過程的新的數學教學評價體系,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第四,設計問題“精細化”。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應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但是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的惰性,而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