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留平
長安擁有悠久的歷史。誕生于1862年的上海,取名上海洋炮局,創始人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洋務運動代表人李鴻章。1864年,洋炮局在蘇州率先購置機器設備制造軍械,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工業企業。
長安的發展歷史,既見證了中國l47年來波瀾壯闊的起伏變遷,又反映了中國軍事工業發展的曲折道路。作為我國最早的兵工企業,長安誕生于兩次鴉片戰爭后的國難深重危機時刻,在我國人民受盡列強欺凌、落后挨打的情況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戰以止戰,兵以弭兵”,到建設現代國防,成為我國常規重點兵器科研、試制、生產基地,一代又一代長安人為了富國強兵的夢想,點燃了奮斗與犧牲、探索與創造的激情,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留下了“友愛、至誠、熱烈、堅韌”的寶貴精神傳承。
要克服文化不足的一面
但是,用辯證法來剖析事物的兩面性。在長安軍工文化亮麗的優秀品質背后,也確實存在不能回避的不足和弊病,主要有如下表現:
經營理念的保守性
特種產品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壟斷性產品。建國以后的軍工,生于、長于、壯于計劃經濟,對計劃經濟相當適應,對市場經濟則不適應,甚至恐懼。當許多民用產業完成了由產品經營向商品經營、向資本經營、向品牌經營三次質的飛躍時,面對世界經濟風云巨變,長安軍工也曾顯得手足無措,甚至懷念著早已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貸款——生產——銷售”計劃經濟的固有模式。
發展路徑的依賴性
計劃經濟時期,軍工企業的計劃靠國家下,資金靠國家撥,產品靠國家銷。這種路徑對軍工人來說,走得最順,大鍋飯吃得最香,路徑依賴性也最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我們許多人采取消極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依然堅守“等靠要”的思想,依然抱著“軍工老大”的固有思維方式,對下崗分流、剝離重組的經濟潮流很不適應,嚴重影響著軍工人在市場經濟中的合理流動。
價值取向的內向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述過,和傳統的所有制決裂很容易,要和傳統的觀點決裂則不容易。價值觀屬于意識形態的東西,因此,要與其決裂同樣很不容易。由于軍工企業長期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小社會,與外界交流、融合的機會少,就必然出現價值取內向化。尤其是長安軍工略顯得突出。有的人片面地將企業歷史的長度等同于企業的強度,因此,津津樂道早已褪去的歷史光環,由于地域性的“盆地意識”影響,有時看不見外邊世界的日新月異發展變化著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懷揣“小富即安”的心態。固有“生為軍工人,死為軍工鬼”的信念,失去了融入整個社會經濟,分享成熟的科技成果和社會資源,為我所用、做大做強的可能性。
管理機制的滯后性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特種產品已逐步成為一種由國家調控,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是商品,就要受商品基本規律的制約,在其生產和流通的過程中,就要受競爭、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但由于我們受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在特種產品的研發中,按部就班,不計時間、物化成本,這樣,勢必使我們的特種產品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處于劣勢,最終被淘汰出局。
強化軍工文化三大功能,
實現長安軍工愿景
北大教授湯一介曾經說過:“把觀念的東西轉化為可操作的系統,非常復雜。”然而,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作為全部亞文化的領航者——企業文化,已經逐步地做到了這一點。長安軍工文化在實踐中,認識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業的最高競爭是文化力的競爭。文化力的作用不是顯形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但是有時如核裂變一樣,是非常巨大的。這正是馬克思在《反杜林論》中的“精神變物質”的經典論述。鑒于此,要實現長安軍工現階段在實踐中固化下來的“一個安定的環境、一股旺盛的人氣、一支團結的職工隊伍”的愿景,需要現代長安軍工文化的三大功能,成為實現愿景的助推器。
強化執行功能,營造一個安定的環境
“沒有借口,完美執行”,既是兵裝集團的文化理念,也是長安軍工的行為準則。軍工人在長期半軍事化環境中生活工作,使其具備了遵守紀律、顧全大局的傳統美德。然而,現實狀況,卻挑戰著傳統品格。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向軍工人提出了挑戰:分離破產有利于軍工企業放下包袱,擺脫困境,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以及調整與優化組織、產權和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生機和活力。但是,由于分離破產企業在急劇轉型和重組過程中,利益和價值的分化造成企業相關利益協調方式和價值體系解體。特別是長安產品分配上的差異,日前進行著的主輔分離,重組重建,少數員工思想情緒和行為不穩定,企業與企業、員工與企業矛盾不斷凸現。解決的辦法,除了行政行為和制度調控外,就是加強軍工文化的執行功能,使員工明白一個安定的環境,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文化大革命”的劇痛教訓,從負面證明了這條真理。
強化凝聚功能,培育一股旺盛的人氣
軍工文化的凝聚功能,實質是一種強力黏合劑,可以把員工黏合、團結在一起,使他們目標明確,協調一致。長安軍工的根本目標是“保軍報國”,這是長安軍工人的神圣天職、至高榮譽和凝聚動力。在這個目標下,企業的利益與絕大多數員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一個雙贏的態勢。在這個共同的目標下,國家的利益靠企業體現,企業的利益靠員工實現。在實現了企業利益的前提下,企業將對員工進行豐厚的物質與精神的回報。強化軍工文化的凝聚功能,使員工有其堅定的認同感、歸屬感、依附感,長安軍工將會呈現一股經久不衰的旺盛人氣。
強化激勵功能,打造一支團結的員工隊伍
世界上大多數物質不會再生,有一天會枯竭殆盡。但是文化卻是生生不息的,它能夠成為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世界上任何一個長壽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擁有自己獨特的、適應形勢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激勵功能,是企業文化重要元素之一。按照馬斯諾的“層次論”學說,人的需要最高極點是榮譽需要,即由激勵產生的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激勵是一種精神力量和斗志,而激勵功能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員工對企業有種矢志不渝的依附感和對企業教義化的信仰。早在20世紀80年代,沃爾瑪總裁就通過衛星電視,帶領10萬多員工進行過對企業的忠誠宣誓。有了對企業篤定信仰,企業的任何目標就會成為員工心目中的圖騰,員工會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去實現這些目標。這些力量,就是蘊藏在員工中的巨大的主觀能動性、獨創性、協調配合性。以精神力量為群體圖騰,加之個人的物質回報激勵功能的發揮,必然會造就一支對長安忠貞不渝的積極向上團結和諧的員工隊伍。
通過多年建設,長安公司已具有研制生產集光、機電于一體的復雜系統的能力,具有大型復雜系統總體裝調與試驗的綜合能力,具備研制開發和生產的綜合能力。長安正在努力實現長安軍工文化的愿景“營造一個安定的環境、培育一股旺盛的人氣、打造一支團結的隊伍”,以最軟的文化培養最硬的實力,努力推動特種產品科研、生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