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憲豫 朱廣勝
理順企業領導管理體制,首先要理順黨委、董事會、經營班子三者之間的關系,實行交叉任職,解決“三心不合”的問題。
對國企黨組織定位的爭論
黨在經濟組織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形成于戰爭年代,成熟于計劃經濟時期,終結于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建國以后,我們黨就著手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著力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個改革階段,但從“一長制”到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從黨委一元化領導到廠長負責制,無論怎么變,在企業的領導體制中一直存在著黨政兩套并存的“板塊式”的組織結構,理順黨政關系、擺正“中心”與“核心”位置始終是困擾國有企業的一大難題。
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這種囿于黨政關系來構建企業領導體制的格局,在公司制企業中將由分屬三個層次的“四個機構”來組成公司的領導體制和治理機構。這就是決策層中作為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的股東會和作為經營決策機構的董事會;執行層中以總經理為首的經營指揮機構以及監督層中作為公司自我監督機構的監事會。這些機構按《公司法》章程各自獨立、各司其職、職責分明、相互制約。這種新的權力框架的建立,帶來的問題是企業黨組織如何“定位”,有三種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黨組織應“定位”在公司之外,其理由是既然要搞現代企業制度,就應嚴格按國際慣例辦事。政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對社會、對政府部門,體現在路線、方針、政策之中。在企業這一經濟組織的內部可不設政黨這一社會政治組織,企業中黨員的管理歸屬地方。這樣做的結果,可以徹底了斷長期以來企業內部黨政關系難以協調、互相扯皮、內耗不斷等弊端。
另一種意見認為:加強黨對企業的領導是不容置疑的,黨組織應“定位”在獨立于公司的“三層次”、“四機構”之上的另一個“權力中心”。其理由是公司制作為對廠長負責制的堅持和完善,其中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強調了“集團決策”的原則,以此來克服現行企業機制中“一人決策”的某些不足。因此,完全有理由將企業黨組織定位于“權力中心”,強化黨委集體決策的職能,以達到加強黨對企業的領導。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黨組織既不能“定位”在企業之外,也不能“定位”在“三層次”、“四機構”之上,而應突出其政治性,“定位”在單純的“政治中心”上。其理由是與公司的“三層次”、“四機構”不同,公司黨組織并不是企業自身因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所設立的組織,而是作為政黨設在企業中的社會政治組織。它的主要任務就是管好、教育好企業中的黨員,起一種保證監督作用。其地位和作用應當類似于企事業單位的機關黨委。
很顯然,這三種意見都是片面的,也是不可行的。第一種意見的實質是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為名,行取消企業黨組織之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固然需要我們大膽地吸取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但是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不能丟掉我們的政治優勢。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問題上離不開黨組織的導向、激勵、把關、協調的作用,這是企業中其他任何組織無法替代的。決不能借口按國際慣例辦事,把加強黨在企業中的工作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立起來。第二種意見看起來似乎十分強調黨組織在企業中的地位,實際上把黨組織放在了一個對企業的經濟工作負有直接決策和指揮責任的“權力中心”的位置上,勢必與公司的決策、運行規范產生矛盾,多中心則無中心,這樣做的結果也必然會影響企業的決策效率和指揮權威,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初衷相違背。第三種意見貌似折中,其實也不可取。因為如果企業黨組織就黨建抓黨建,黨只管黨,不介入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事關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過程中說不上話,也就無法實施有效的保證監督,長此以往保證監督就成了一句空話,黨章賦予企業黨組織的職責就無法實現,其結果只能是削弱、淡化企業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新三會”、“老三會”的融合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與“老三會”(黨委會、工會、職代會)是國有企業兩大管理系統,其中,黨委會與董事會分別處于政治核心與經營決策中心的地位,他們之間的和諧、統一、密切配合,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這是一種分層的權力結構和組織形式,即“新三會”體制(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權力框架的支點由廠長(經理)移到了股東會。盡管《公司法》保留了“老三會”(黨委會、工會、職代會),但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職代會除了保護職工自身利益之外,不能對企業的經營方針、重大決策作出實質性的決定,董事會是公司常設權力機構,對股東負責,公司總經理由董事會任免,董事會有權對公司重大事項作出決定,這與我們現有的黨管干部、廠長經理由上級主管部門任命、黨委是企業領導核心、職代會行使職工當家作主權利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截然不同。這就出現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難題。
新修訂的《公司法》第十九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雖然公司法中對建立黨的組織作了原則性規定,但現實中企業領導體制仍存在著突出問題:一是新老三會機構和職能交叉、重疊,在實際運行中,往往相互沖撞、相互扯皮、相互取代。二是董事長、總經理與黨委書記三者權責如何劃分,如何在工作中避免“三心不合”、“三駕馬車”的現象。
理順企業領導管理體制,首先理順黨委、董事會、經營班子三者間的關系,實行交叉任職,解決“三心不合”的問題。這種新的領導體制的基本框架應是:①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②股東大會是企業最高權力機構;③董事會是企業經營決策中心;④總經理是企業生產經營指揮中心;⑤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和監事會按照各自章程履行民主管理和監督職能。企業新的領導體制的運行原則、行為規范和具體構造,都應該服從這個框架的規定。這種新的領導體制的組織保證是配備好企業行政領導班子,讓黨委成員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相關規定和程序進入行政領導班子。按照《公司法》和《黨章》來建立企業內部的法人治理結構。一般認為,在具備條件的企業,黨委書記最好由董事長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最好不要一人兼。國資委代表國家主要抓好大的國有獨資企業、控股公司的董事長和黨委書記的選配工作,逐步改變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都由上級組織人事部門任命的作法。黨委書記或副書記可以兼任正副董事長或副總經理,黨員董事長或總經理可以兼任黨委副書記。交叉任職明顯地縮短乃至省略了黨委會與董事會兩大系統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過程,因而就減少了乃至消除了內耗,大大降低了體制成本,確保了國有企業兩大系統運轉自如,從而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綜合效益。
其次,理順企業內部新老三會的關系。在工作職能上既有適當的交叉,又有各自工作的重點。設置黨委機構和定員定編,要本著精簡、高效、協調和“三個有利于”標準,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生產經營的特點,合理設置黨務工作機構和配備黨務干部。將那些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年輕同志,充實到黨務隊伍中來,調離那些不勝任黨務工作的人,優化黨務干部隊伍,人員宜兼則兼,宜專則專。加快速度培養既懂經濟又懂黨務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對黨務干部,在待遇上與同級經營管理干部做到一視同仁。建立崗位輪換制度,在選拔干部時,優先考慮經生產經營和黨務工作兩種崗位鍛煉過的優秀人才。
再次,新老三會特別是黨委會和董事會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在具體工作方式上,黨委會與董事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這實際上是對黨委會與董事會分權體制下的一種平面的聯合,這種制度運行中召集會議人員,現實中一般是兩會的主要負責人協商召集,有的是輪流召集。
國企黨組織建設的一般性規定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兩個指導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文件:一是1997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通知》(中發[1997]4號),二是2004年出臺的《中央組織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央企業黨建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04]3l號)。新出臺的《意見》共9章29條,提出了加強和改進中央企業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對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企業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黨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職工民主管理、黨組織自身建設以及加強對中央企業黨建工作的領導等8個方面的任務提出了指導意見,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國有企業黨組織要適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一提到發揮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國有企業的黨務工作者就會說:國企黨建難搞,難就難在國企黨建原則是明確的,但在《公司法》框架內卻較難貫徹。那么在公司制企業新的領導體制中,黨組織的正確“定位”是什么呢?綜合一些試點企業的成功經驗,我認為,在公司制企業中,黨組織的正確定位應是滲透、融合在決策、監督、執行各個層次運轉之中的政治核心。這一定位包括三層含義:第一,黨組織是公司制企業的政治核心,不是單純的脫離企業經濟工作的“政治中心”,也不是另一個獨立的“權力中心”。第二,政治核心的內涵主要應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參與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保證監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依法參與公司人事管理工作:加強黨組織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領導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支持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依法行使職權,支持職代會開展工作,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協調公司內部各方面的關系。第三,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應有機地融合、滲透于公司的決策、監督、執行層之中,并以此為“支點”,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以經濟為中心,在企業的規范運轉中履行職責,發揮作用。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過程中,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兩道“關口”,是“參與決策”和“黨管干部(人才)”。
對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界定
參與企業重大問題的決策是黨章賦予企業黨組織的重要職責,是企業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內容和主要體現。當然怎樣插手,如何說話,一定要符合公司制企業的運行規范。其方式和途徑應注意三點:第一,必須界定哪些屬企業重大問題。明確在企業的哪些問題上黨組織必須插手、說話,這是黨委有效參與決策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黨組織參與決策的重大問題應突出其政治性,主要是一些涉及到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以及有關國有產權變動之類問題。但這種意見在操作中,就一些具體問題的性質容易產生不同意見,難以準確把握。因此,有一些公司制試點企業從實際出發,明確提出凡提請股東會或董事會決策的問題均屬企業重大問題,黨組織必須參與。
第二,必須改變參與的方式。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目的是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于決策之中,而不能簡單理解為去直接制定決策。因此,原有企業體制下那種以黨委名義,通過黨政聯席會議,直接參與制定決策的形式就必須改變。黨委參與決策的主要載體,應當由黨政聯席會議轉向董事會。但由于董事會的獨立決策權受法律保證,并按一定的規范程序操作,黨委參與決策不能與公司決策規范相抵觸。其途徑和形式應該是:1. 借助國有控股的優勢,以國有股份的名義,推薦符合條件的黨組織負責人經過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由兼任了董事身份的黨委成員把黨委的意圖體現到董事會的決策過程之中。這一點應當是黨組織參與決策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2. 注意發揮黨組織的整體優勢。不能單純地認為黨組織負責人兼任董事會成員后,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體現,而必須在發揮董事會中兼任董事的黨委成員個體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整體優勢。力求做到在決策前,董事會中的黨委成員要將董事會準備討論的重大問題報告黨委,黨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及時召開黨委會先行討論研究。討論可分兩種情況,一是不作決議,而是通報有關信息,開闊思路,為兼任董事的黨委成員提供決策依據;二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形成一致的意見和建議,黨委會一旦形成決議,黨委成員應堅決服從黨委決議。
在決策時,主要通過黨委成員的董事將黨組織的意見體現到董事會的決策中去。當然也不排除,在有些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上,黨組織認為有必要也可將意見和建議正式通知董事會。在決策后,黨組織要發動和組織力量,保證監督董事會決策的貫徹執行。應當根據《公司法》的要求,配套出臺有關黨組織參與決策的操作規范。在間接參與決策的情況下,黨組織應堅持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通過組織公司黨員領導成員學習基本理論、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統一認識,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組織倡導的思想變為班子成員的自覺認識,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決策之中。
對黨管干部(人才)原則的新解讀
貫徹黨管干部(人才)原則是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另一個重要體現,也是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組織保證。實際上,黨管干部固然要管重要干部的任免,但這只是一方面內容,管好黨的干部路線和政策,指導監督行政領導按照黨的用人標準和原則任用干部,也應是黨管干部原則應有內涵。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實行,黨管干部(人才)原則已發生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公司法》及企業有關章程對于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人事權力作了明確規定。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所具有的人事權力是與他們所承擔的基本職責相對應的。這就是說,法人治理結構所擁有的人事權力具有不可分離性。
為此,要明確企業中黨管干部(人才)不是一句空話,它有實質性內容和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堅持選拔干部(人才)的標準條件,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風;(2)堅持黨的組織人才工作方針、政策、法規,執行干部人才任用標準;(3)堅持公開透明,公平競爭,走群眾路線;(4)堅持對干部、人才的全面培訓、教育考核,監督檢查;(5)堅持對中層以上干部的任免需由領導班子集體討論的程序。在選拔任免上,不管行政聘任的或黨委任命的都要經過集體討論,嚴把質量關,不能個人說了算。國有企業落實黨管干部(人才)方針,關鍵要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研究探討新的管理辦法和制度。為此,要努力做到:
其一,制訂新型的黨管干部(人才)的規章制度。建立干部考核體系、培訓體系,制訂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任職條件和考核標準、方法等,逐步做到干部(人才)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其二,堅持黨管干部(人才)的程序。企業公司化轉制后,企業成為獨立自主的法人實體,董事會是決策機構,董事長是法人代表。按《公司法》的規定,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應由董事會討論聘任,中層管理人員經董事會討論后由主管經理聘任。因此,這就要改變以往的行政中層干部經黨委討論同意后才聘任的程序。董事會按《公司法》要求,討論聘任干部是合法的,也代表黨的利益和股民利益,只要按程序辦就不需經黨委會討論同意了。黨委應支持董事長、總經理依法行使職權。那么如何體現黨委對聘任干部等重大問題的參與?應在董事會討論前,由董事會主要負責人與黨委領導溝通干部的情況,而黨委應及時討論提出意見或建議,爾后由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將集體討論的意見向董事會主要領導溝通。董事會在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進行集體討論決定,并履行聘任、解聘手續。此外,要發揮董事會和各級行政管理機構和部門中的共產黨員作用。各級董事會和管理部門中的部分領導人是黨員的,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有責任、有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好黨組織的意圖和決定,可以起到黨群干部所起不到的作用。
解決黨管干部(人才)與現代企業制度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說要深化改革,完善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一要改革現行企業干部人事制度。必須保證所有者“在位”,以產權關系為紐帶確立黨管干部的主體,把黨管干部原則同“出資者選擇管理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企業領導人的管理與資產管理結合起來,按照誰出資、誰派人、誰控股、誰管理的原則,逐步按產權關系確定隸屬關系,建立新的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二要把黨管干部(人才)原則與運用市場機制配置人才結合起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由市場配置已成為必然趨勢,必將成為企業用人的主渠道。
(責任編輯:崔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