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曹帥強
職務犯罪和腐敗現象是當今世界的一大公害,也是我國老百姓十分關注的社會問題。下面,筆者就近些年來職務犯罪案件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反腐敗的力度,查辦了一大批的職務犯罪案件,有效地打擊了職務犯罪行為。但是一些地方檢察機關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仍存在著“立不準、訴不出、判不了”的普遍問題,其直接表現為“兩高一低”,即撤案率高、不訴率高、判決率低。這種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檢察機關多年的“老大難”問題。
二、成因分析
(一)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
由于近年來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各級檢察機關都把查辦職務犯罪案件作為檢察業務工作的重中之重,于是“立案數”便成了工作成績的標準之一,有的還直接、間接地規定了“辦案指標”,甚至對完不成指標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這樣,在辦案過程中,一些單位為了完成任務數就搞一些“湊數案子”。這就給以后案件的起訴、判決工作埋下了隱患,最后又不得不為處理這類案件找臺階下,就出現了“兩高一低”的問題。
(二)存在著重初查、輕偵查的問題
從辦案的程序上看,初查是立案前的調查,只是為立案偵做準備的,偵查是為移送審查起訴創造條件。而偵查過程中的強制措施、偵查技術等的運用對全面地固定證據或深挖犯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在查辦案件過程中,一些辦案人員往往不能正確地把握這一點,認為只要初查一結束,就等于案件已經大功告成,心中自然就有松一口氣的想法。其結果是長時間的擱置案件造成了證據不能及時固定,以至于給職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喘息的機會,為其進行反偵查創造了條件,許多后來“流產”的涉嫌職務犯罪案件就是這樣造成的。
(三)存在著重口供、輕證據的問題
從基層檢察機關近年來查辦涉嫌職務犯罪案件的實際情況上不難看出,一些辦案人員在具體偵查工作中還缺少證據意識,總是習慣于先拿下口供的作法,認為只要將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突破了,就意味著案件成功告破。而職務犯罪嫌疑人往往正是抓住了某些辦案人員的這一弱點,采取“先守后攻”的辦法進行反偵查活動。偵查階段,涉嫌職務犯罪的嫌疑人為對付偵查人員的偵查,往往采取以下辦法:一方面承認其部分犯罪事實,麻痹偵查人員,先穩住陣腳,目的是避重就輕,避免偵查人員的進一步深挖;另一方面嫌疑人又把希望寄托于審查起訴或審判階段,伺機準備翻供,在公訴或開庭質證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出人意料的“新情況”,使得辦案人員始料不及。
(四)存在著重分工、輕協作的問題
檢察機關對查辦涉嫌職務犯罪案件實行的是偵查、起訴分設制度,強化了內部的監督和制約機制,這無疑是一條成功的工作經驗。但是,這種工作機制往往會使辦案人員在查案中重分工而輕協作,從而為偵查辦案帶來一些問題:如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中,由于偵查部門和審查起訴部門對案件的適用法律、證據固定的出發點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出現工作分歧,造成一些案件的“半路流產”。
三、相關對策
檢察機關提高職務犯罪案件質量,必須改革辦案的考評標準,將“三率”即“立案率、起訴率、判決率”作為考評自偵部門工作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還要對三個環節進行重點把握:
(一)在偵查環節上圍繞證據搞偵查,解決“立案難”,確保“立得準”
職務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一般具有智商高、反偵查能力強、突破難的特點。辦案人員在查處此類案件時,應圍繞證據搞偵查。辦案中,應注重在偵查藝術上下功夫,采取巧用謀略、外圍取證、重點突破法。對舉報材料中線索模糊的,一般采用秘密、快速偵查、了解知情人,在不驚動被舉報人的情況下,獲取外圍證據。
(二)在起訴環節上應加強偵查與公訴部門的配合,詳審細查固定證據,解決“起訴難”,確保“訴得出”
審查各種證據,使之形成證據鎖鏈是出庭勝訴的關鍵。對于凡是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均應堅持偵查部門與公訴部門進行配合,在審查案件證據時,兩部門的案件承辦人均應堅持審查證據與證據之間的關連性,使之形成鏈條,互相應證。對貪污案件,尤其是窩案,涉案人員多、犯罪數額大、帳目復雜,需要做到帳證之間、帳帳之間、帳表之間相互對應,帳據與供述相一致,書證與人證相吻合,被告人供述、辯解與其他證人證言相統一,才能堵塞其翻供的退路。
(三)在公訴環節應樹立“偵、訴、技”一盤棋的思想,共同應對“判決難”的問題,確保案件能“判得了”
在偵查環節,對重大、疑難案件根據案件復雜、難易程度,堅持起訴部門適時介入偵查,從庭審對證據的要求引導偵查人員調查取證,提高立案成功率。實行偵訴換位思考機制,彼此體驗各自職責異同,實現對證據要求的溝通,形成靠證據取勝的共識。堅持對職務犯罪案件由檢察長進行跟庭考察、偵查、起訴部門有關干警旁聽觀模,即可解決公訴人對勝訴信心不足的問題,又可指導以后的偵查工作。實行技術部門協助出庭制度,用科技手段,證實犯罪,解決職務犯罪案件“判決難”的問題。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石龍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