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曙光 樓 莉 潘 穎
我國的民事法律規范對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作出了相應的規定,雖然在實踐操作中還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但是該項制度總體上顯示出了其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民事侵權行為中的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但現有的關于精神損害的規定還只是停留在民事法律層面,在刑事法律方面卻是空白,相關刑事訴訟法律規范還對附帶民事訴訟中提起進行精神損害賠償進行了限制,這樣作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大量的因為犯罪行為而心理受到傷害的刑事被害人沒有得到應有的賠償。
所以,筆者認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建相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這是公平原則的要求。法律的最基本原則就是公平但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的缺失卻造成了一個嚴重的不公,因為那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行為,如殺人、傷害、強奸等,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民事侵權行為,但是在現行法律下侵犯了他人人身權,給他人身體造成傷害,但是由于侵害程度較輕而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受害者有權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如果侵害程度較重而構成犯罪時,被害人反而喪失了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在現實中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比如發生在2001年的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全國首例貞操權案被駁回”就引起過不小的社會反響。
因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害,比如罪犯分子對女性被害人進行毀容的行為,一般都比民事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程度深,理應得到更多的賠償,但按現行刑事和刑事訴訟法律規定,當一個侵權行為達到犯罪程度時,也就是被害人的傷害程度越嚴重時,被害人得到的賠償越少,甚至沒有精神賠償,這無疑動搖了人們對法律公正的信任基礎,進而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所以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法律公平性的題中之意。
其次,是避免一國法律規范出現不可調和的法律沖突的需要。一個國家所有的法律規范,就某一事項所作的原則規定和具體要求,應該是協調統一的,然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限制精神賠償損壞了我國法律之間的協調統一性,造成法律沖突。我國《民法通則》《婚姻法》等涉及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法律法規對精神損害賠償作了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對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也作了專門的司法解釋。但是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钡诙l規定:“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币约?002年7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些法律規范否定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民刑法律之間對同一個問題的出現完全相反的規定,無疑造成了同一國法律規范出現了不可調和的沖突,這對中國法治破壞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設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是維護中國法治協調的內在要求。2
最后,是維護實體法和程序法基本法理原則的需要。實體法一般是指規定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職權、職責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規范;程序法一般是以保證主體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保證主體的職權和職責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續為主要內容的法。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歸根到底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程序法是手段,實體法是目的,程序法服務實體法。刑事訴訟法作為程序法,在懲治犯罪方面,它的服務對象固然是刑法,但在保護人們被犯罪行為侵犯的合法民事權益方面,它也不應超越程序法與實體法關系的范疇,還應當服務民事實體法。然而,民事實體法準許精神賠償,刑事訴訟法排除精神賠償,司法實踐也按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將精神賠償拒之門外,這樣,打破了程序法和實體法手段和目的的正常關系。所以,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設立精神損害賠償是維護基本法理原則的必然要求。
仔細探究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我們也能發現在刑事附帶民事中支持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
第一,憲法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边@從根本上肯定了公民的精神利益受法律保護,不得侵犯。從理論上講,刑事案件的被害人遭受到損害,無論是物質上的損害,還是精神上的損害,都應當得到賠償。遭受的精神損害無疑也要給予賠償,這應是憲法作上述規定的應有之義。
第二,刑事及刑事訴訟法律規定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缎谭ā返?6條規定“由于犯罪行為而使被害人遭受經濟損失的,對犯罪分子除依法給予刑事處罰外,并應根據情況判處賠償經濟損失 ”,此條明確在論罪判刑的同時可以判令被告人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這里的“經濟損失”,刑法并未將其局限為物質損失,應包括因精神損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缎淘V法解釋》第10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從程序上講,應以刑訴法為主,輔之于民事訴訟法;但在實體處理上,則應以民事法律為主,輔之于刑事法律,既然民事法律規范賦予了被害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那么在附帶民事訴訟中也應該有這項權利。
第三,《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的相關規定。2004年5月1日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1條第1款明確規定:“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鼻趾竦纳鼨?、健康權和身體權的手段可以分為犯罪手段和非犯罪手段。而《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并沒有說,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只有遭受非犯罪手段侵害的,才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所以,有理由認為,《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的本意為公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只要遭到侵害,而不管侵害手段是犯罪手段還是非犯罪手段,都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度松頁p害賠償的解釋》第三十六條第二款還明確規定:“在本解釋公布施行之前已經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釋,其內容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庇纱丝梢?自《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施行以后,那些限制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也因為與其抵觸而應該失效。也就是說,自《人身損害賠償的解釋》施行之時起,刑事附帶民事原告人就享有了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3
無論是從法律的角度還是從情理的角度講,建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制度是切實保護刑事被害人的基本要求,中國現行法律體系應該盡快將其加入,或者廢除現階段阻礙其具體運用的司法解釋條文將其“解套”。
注釋:
1.陳陽陽:全國首例貞操權案被駁回,北京青年報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005481
2.樊宗義主編《刑事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P436
3.徐娟: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初探,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219858
參考文獻:
[1]胡平:《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2]唐德華主編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3]吳燕著:《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應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2001年3月13日《人民法院報》。
[4]張文顯主編:《法理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單位:1.浙江省余杭臨平地區人民檢察院;2.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檢察院;3.中共杭州市余杭區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