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摘要:本文將從抽象的非對稱交易激勵理論入手,通過基本假設,運用非確定性手段,嘗試建立一套“兩型社會”下適合現階段經濟發展的企業激勵體制。
關鍵詞:兩型社會;企業激勵機制;非對稱交易
所謂“兩型社會”下企業激勵機制是以調動企業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達到企業自身利益與“兩型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的綜合性運行模式。根據經濟學上的慣例非對稱交易中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稱為代理人另一方為委托人。政府是委托人,企業是代理人。
模型中遵循以下假設條件:委托人是風險中性的,代理人是風險規避的。
下面定義模型中要用到的一些變量和公式。假定a為企業的一個一維努力變量;θ是一個均值為零、方差等于σ2的正態分布隨機變量;m與努力變量a有關的直接企業效益產出因子,主要包括企業開展逆向物流活動的努力給企業所帶來的成本、價格和銷售量等直接影響收益的因子,m∈R,m≥0;n為變量a有關的環境效益產出因子,主要包括企業開展逆向物流活動的努力給公共環境帶來的改善因子,n∈R,n≥0;πm為經濟效益產出函數,πn為環境效益產出函數;顯然:
πm=ma+θπn=na+θ
所以,企業的期望產出為E(πm)=ma,Var(πm)=σ2,政府的期望產出為E(πn)=na,Var(πn)=σ2。由于委托人政府是風險中性的,代理人是風險規避的。委托人在訂立激勵合同時只關心環境產出水平,一般做法是首先訂立一個某企業的污染物回產出恰好達到環境標準α,此時企業應該享受正常的環境補貼,假設補貼因子為λ∈R且0≤λ≤1,反映了政府對環境的重視程度,則環境補貼項為λα;另一部分為企業的努力水平α產生的超出(低于)環境標準α得到的超額獎勵(懲罰),假設獎懲因子為β∈R且0≤β≤1,反映了委托代理關系中風險的分擔,則超額獎勵(懲罰)項為β(πn-α);所以激勵合同S(πn)為:S(πn)=β(na+θ)+(λ-β)α(1)
政府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E(v(πn-S(πn)))=(1-β)na+(β-λ)α(2)
設企業的努力成本函數是C(a)=1/2ba2為等價的貨幣成本,b>0是成本系數,b越大,同樣的努力a帶來的負效用越大。所以企業的實際貨幣收入是:w=πm+S(πn)-C(a)=ma+θ+β(na+θ)+(λ-β)α-1/2ba2(3)
由于企業的效用函數具有不變絕對風險規避特征,即μ=-exp(-ρw),其中p>0是絕對風險規避度量,w是實際貨幣收入。則企業的確定性等價收入為:
Ew-1/2ρβ2σ2=(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4)
其中,Ew為企業的期望收入,1/2ρβ2σ2是企業的風險成本。
用w表示企業的保留效用,即花費成本C(a)帶來的最高機會收益,由于最高機會收益很難確定,實際計算時可以用行業平均利潤來確定。顯然,如果企業的確定性等價收入小于w,企業將不接受激勵合同,將努力去獲得保留效用因此企業的參與約束(IR)可以表示為:(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w(5)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不能觀察到企業的努力水平,所以企業將選擇a,最大化自己的確定性等價收入(IC)有:a=(k+βl)/b企業的努力水平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企業出于本身的經濟效益而進行的努力m/b;第二部分是企業出于獲得環境獎勵而進行的努力βn/b。當β=0時,則a=b(m),企業的努力完全為了獲得經濟效益。所以,企業的激勵約束為a=(m+βn)/b,政府的最優化問題為:
mavEv==(n-β)na+(β-λ)α
s。t。(IR)(m+βn)a+(λ-β)α-1/2ba2-1/2ρβ2σ2≥w
(IC)a=(m+βn)/b(7)
將參與約束和激勵約束代入目標函數,一階條件得到:β=n2/(n2+bρβ2σ2)>0顯然,企業承擔的風險隨參數變大而變小,隨n增大而增大。從經濟意義上來看,當企業能夠控制自己在逆向物流活動中的努力水平在企業效益m和環境效益n之間的分配時,根據企業的風險偏好,會努力改變環境效益n的水平,尋找自身可以接受的風險承擔。很顯然,政府的規定的最優風險承擔為β=n2/(n2+bρβ2σ2)>0。此時企業的努力(mbρσ2+l2(m+n))/b(n2+bρσ2)
結論
1.當政府不能觀測到企業的努力水平時,最優激勵機制要求企業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即β>0。因為在對稱信息的情況下,企業所選取的行動依賴于政府所提供的補貼合同,若β=0意味著企業不承擔任何風險,這樣補貼合同中就沒有激勵因素,企業的決策就將不受補貼合同的誘導,則企業沒有從發展兩型社會得到最大效用的動力。
2.如果增加企業分享的綜合效用份額β,當企業的風險厭惡和(或)環境風險都足夠地小,以至bρβ2σ2/n2<1時,政府應減少給企業的固定補貼α,反之,當bρβ2σ2/n2>1時,政府應增加給企業的固定補貼α。
參考文獻:
[1]基于兩型經濟模式的政府激勵與監督問題.張保銀,汪波,吳煜。
[2]我國發展兩型經濟過程中政府激勵機制之構建.曾祥順。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