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松萍 朱 臨 陶海龍
家庭暴力并非新興事物,甚至是古今中外家庭中常見的全球性普遍現象,卻總被有意無意掩蓋起來,現代社會的文明程度隨經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與日提升,家庭暴力的問題卻反而愈加刺目的凸顯出來,并呈現出其在現代社會的一些新特點,從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原因剖析
家庭暴力可以定義為: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暴力手段,給被害人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家庭暴力行為不僅包括夫妻間,而且包括具有親屬關系和姻親關系的人們間相互發生的暴力行為,但主要研究的應是丈夫對妻子的暴力和父母對子女的暴力,因為這兩種暴力形式最常見同時也最容易因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夫權和父權思想而忽略它的違法性,家庭暴力不僅包括對被害人的肉體上的暴力行為,同時也包括對被害人的精神上的暴力行為。
對家庭暴力原因的研究是預防家庭暴力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環節。家庭暴力是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傳統、道德、法律等各方因素交錯復雜,融合沉淀的社會毒瘤,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的根治更加是一場曠日而持久的戰爭。分析起來,主要有這么幾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暴力產生的歷史文化根源
1.傳統“夫權”,“父權”文化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的文化基礎是男性中心本位文化,今天根深蒂固的男權主義雖已有很大改變,但遺留的影響依然存在。許多對妻子實施家庭暴力的丈夫把妻子看作是隨自己任意支配的工具,而“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傳統思想更是給了父母對子女實施家庭暴力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2.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中國傳統家文化理論強調家庭的整體利益,漠視家庭成員的個人權利,往往認為在家庭發生的事情都是內部問題,應在家庭內部解決,非家庭成員無權干涉。這種對家庭暴力的寬容態度也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縱容了家庭暴力的一再發生愈演愈烈。
(二)家庭暴力產生的經濟根源
男女經濟收入的不平衡,女性在家庭經濟地位中往往處于劣勢,兒童在家中更是完全依附于父母的純消費者,經濟收入的差異是家庭暴力產生的經濟根源。
(三)心理因素
根據心理醫生的臨床經驗,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尤其是男性,有著某些共同的病態心理,這些心理因素包括:自卑心理、病態嫉妒心理、壓力反應、童年經受的家庭暴力史、自以為是的優越感等等1。
(四)生理上的差別
從生理角度說,在體力上男性要優于女性,成年父母要優于未成年兒童。但這種生理差別只是為丈夫,父母實施家庭暴力提供一種可能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和現實性。
二、現代社會家庭暴力呈現的新特點
(一)“高知家庭”的暴力現象日趨嚴重
究其原因,首先一些“高知”文化程度雖高,道德涵養卻不高,封建傳統觀念在當今社會仍未消亡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強化。由此引發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其次,知識分子身上往往有著一種完美主義的情結。自身的優秀使他們對婚姻,對配偶有著較高的期望值,而當這種過高的期望值與不盡人意的現實生活發生沖突時,他們會暴露出與平日的斯文表現極端相反的另一面。再次,知識分子社會中地位較高,承受的工作壓力也較大,使得他們的心理變得異常脆弱敏感,在家中的恣意妄為便無形中成為他們宣泄內心苦悶的方式。
(二)女性對男性實施家庭暴力增多
現代社會,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家庭地位、獨立能力的提高,女性對家庭生活有了更多的支配權和控制權,另外,女性對男性的社會地位、聲望、金錢、自身修養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對男性的心理驅使和不滿反感也就與日俱增。此外,一部分女性情緒穩定性較差,意志力薄弱,心理障礙以及性格上的自私、偏激和狹隘的缺陷較明顯,因而在遇到沖突時,更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易煩躁、易憂郁、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家庭“冷暴力”現象
人們一般把夫妻之間的相互冷落,疏遠,漠不關心以及語言情感交流的阻斷等視為“精神冷暴力”。它在法律上沒有明顯的界定,對于俗稱的冷暴力現象是否屬于家庭暴力范疇也是有爭議的,法律不能為了提高夫妻婚姻質量而去干涉公民的私生活,更無法強制夫妻一方去和另一方交流。即使當事人將施暴者告上法庭,也會因缺乏足夠的證據而使案件無法得到處理。
三、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法律問題
(一)刑法中量刑過輕
現行刑法關于家庭暴力的規定主要是刑法260條有關虐待罪的規定。要構成虐待罪必須是情節惡劣的虐待行為,處兩年以上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虐待致人重傷,死亡的處兩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于這樣輕的量刑,筆者認為根本不足以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起到什么威懾作用,也很難有助于家庭暴力問題的解決。
(二)關于轉化刑
對于虐待致人重傷死亡的,法定最高刑只有七年,這樣的量刑很難達到震懾犯罪的效果。筆者建議可以象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的轉化刑處理一樣,虐待致人重傷,死亡也轉化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堆,從重處罰。盡管虐待致人重傷死亡,施暴者主觀上只表現為有意識地對被害人進行肉體上與精神上的摧殘,折磨,并不具有剝奪被害人生命對被害人身體造成重大傷害的故意,但同樣刑訊逼供致人傷殘,死亡,刑訊人員也不具有剝奪犯罪嫌疑人生命和對犯罪嫌疑人身體造成重大傷害的故意,而只是以刑訊作為逼取口供的手段而已,但如果手段惡劣,后果嚴重,造成受害人重傷,死亡的后果,就應該承擔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罪的刑罰后果。
(三)關于對家庭暴力的防衛
家庭暴力屬于非法侵害,可以實施防衛,但現實中因不堪忍受加害人的暴力而致傷或致死加害人的,除非是正當防衛并且未超過必要限度,否則就按其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進行定罪量刑,而同時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又并非是法定的可以減輕或免除刑事責任的主體。受害人受到的是原比加害人嚴苛的刑罰。
另外現行刑法關于無限度防衛只規定了5種法定情形,即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對家庭暴力的防衛顯然不在這個范疇內,也就是說無論施暴人對受害人施以怎樣嚴酷的折磨毆打,哪怕是致人重傷死亡,受害人都沒有權利無限度防衛,相反法律反而規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在飽受施暴者毆打折磨時還要分辨自己可以用哪種工具哪種方式防衛,稍一不慎就是防衛過當,這顯然是苛求了。法律必須強化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護,而不是把過多的責任加在本以飽受肉體和精神摧殘的受害人身上。
(四)家庭暴力與損害賠償問題
在婚姻法上,針對婚內傷害案件賠償難的問題,可以增加夫妻財產共有關系強制中止制度。即在特定情形下,經當事人訴請,法院可以裁定種終止夫妻財產共有關系,對共有財產加以分割,實行分別財產制。法國、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都有類似的法律規定。這樣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家庭暴力的傷害賠償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四、防范治理家庭暴力的對策
防范與治理家庭暴力,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社會綜合治理工程,需要動員組織全社會的力量。靠社會各界多方面的支持,合作與參與。尤其是要注意發揮基層調解組織在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家庭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家庭暴力消滅在萌芽狀態。除了要以司法控制為核心,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強反家庭暴力的宣傳教育,提高受害者防暴抗暴自我保護的意識,更要強化公安司法部門“清官要斷家務事”的思想,改變舊有的傳統觀念,逐步反家庭暴力納入到法治軌道上來,加強執法的力度。
二是要建立起全民全社會反家庭暴力的大網絡,加強有關反家庭暴力的機構和組織的作用。
三是通過法律和政策保障婦女應有的權益,進一步提高女性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就業,醫療等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提高婦女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這是要消除家庭暴力的治本之策。
四是立法機關應加強對家庭暴力的理論研究,深入發展有關的調查研究,適當提高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以體現出刑法的懲辦決心。降低入罪的門檻,在虐待罪上,應取消“情節惡劣”的限制條件,凡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情形,就應按犯罪論處,要改變傳統刑法理論中關于“構成虐待罪,必須要求該虐待行為‘具備經常性、連續性、一貫性特征的認識并取消“告訴才處理”的規定,從而為偵查機關及時介入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調查取證提供方便。同時對家庭暴力受害方以暴制暴的行為考慮給予減輕、免除處罰。
五是司法機關在辦理與家庭暴力有關的案件時,要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于主觀惡性大、手段殘忍的家庭暴力犯罪,當嚴則嚴,要體現刑法的強制性和威懾力;對受家庭成員虐待,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暴制暴,激情殺人、傷人的犯罪行為,當寬則寬,慎用死刑,寬緩處理。
(作者單位:1.杭州下城區人民檢察院;2.浙江工業大學)
1 東誠:《男性病態心理與家庭暴力》,載《中國醫藥報健康周刊》2003年6月30日95期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