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芳
摘要:堅持煤炭資源開采利用與生態環境并重,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勘查及開采利用煤炭資源要加強環境保護,防治地質災害,最大限度的減輕礦業活動對礦山生態環境的破壞,禁止“三廢”無序排放,健全煤炭企業生態環境管護體系,完善煤礦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持“三同時”制度、土地復墾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加強煤炭企業生態恢復治理,逐步建立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履約備用金制度,建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示范區。
關鍵詞:煤礦開采 環境治理 生態恢復 研究
一、煤炭資源開采的環境治理
煤炭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水資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壞上,導致一定范圍內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變化。其后遺癥有:地表移動盆地、產生地裂縫出現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機能受到毀滅性破壞,永久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加速農田土壤鹽漬化。隨著工業迅猛增長,大量老礦區問題尚未解決,新礦又不斷開采,煤礦與生態環境的對立關系不斷激化。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時發揮植物措施的長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土地整治與復墾措施相輔,以植物措施為主,全面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發揮各項措施的綜合防護效能,實現總體防治目標。
(一)礦井生產、施工環境保護措施
1.項目施工過程是加強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壞,盡量不占不破壞的原則,施工過程中損毀的灌木,要制定補償措施。
2.掘進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層,必須打超前鉆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險的地區,必須在其附近設置水閘門或水閘墻,在掘進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生明顯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時,應立即停止作業,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確保含水層不受破壞,保證當地飲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營地、料場臨時占地及棄渣堆放占地會破壞地表植被,臨時占地在施工結束時應進行綠化,恢復植被。
(三)對礦區中廢水都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礦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使其達到《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后才能外排,并盡量進行綜合利用。
(四)工業場地綠化美化區
1.由于工業廣場既是煤礦開采基地,又是職工生產生活場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備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滿足提高環境質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邊坡防護的前提下營造分割林帶劃分功能區,同時對廠區道路和空地進行綠化美化,使之成為生態礦區、園林礦區。
2.建議在辦公樓前栽植觀賞性較強的樹木、花卉,并輔以綠地;鍋爐房、污水處理站、煤倉等產生粉塵、噪聲大的生產系統四周,職工宿舍樓前,應以喬、灌林相配種植,以防塵降噪。
(五)排矸石場地
對矸石場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建攔渣壩,作用是攔蓄棄渣;二是滲水盲溝,其作用是有效排除棄渣區域溝道滲水,防止攔渣壩壩體因溝道長期滲水浸泡而損壞;三是排水溝,主要用于排除棄渣堆積面上的匯流洪水,四是棄渣場封閉,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區的治理
1.開采中應加強對靠近山區礦區山體滑坡的監測、監控工作,采取預防措施,對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設置危險標志,在邊緣修建排水溝,減少雨水對其的潤滑,在重點保護區修擋土墻等。
2.面對煤礦塌陷區的種種問題,國內的應對大多還停留在濕地利用、土壤復墾等技術層面,對煤礦的塌陷采取一對一解決和修復,這種往往難以治本,事實上問題的解決必須從更大空間視角出發。
3.結合開采對村莊搬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從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的角度規劃煤田內農村改造建設,使村莊遷移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一致,形成規模較大的村民聚居點,公共設施得到優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樂業。
二、生態恢復幾種補償制度
(一)預防性生態補償制度----煤炭資源開采生態風險基金制度
煤炭資源開采,會導致大面積生態破壞。因此,建議建立預防性生態補償制度。其資金來源于開采者、地方財政收入或者專項資金等,其資金使用主要范圍是針對開采者沒有能力承擔的部分。
(二)補救性生態補償制度
1.煤礦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項目可行性方案,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環評中確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為此,開采者應建立煤炭開采環境治理恢復補償保證金,用于對污染和破壞的治理與恢復。此種制度屬于補救性生態補償制度,依據“誰開采,誰治理”的原則,保證金由開采者籌集,資金多少主要取決于生產規模大小、自然環境條件、開采技術條件等因素條件。同時,資金要保證足額到位,專項使用于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以及居民的補償。建議此項基金應有環保部門進行監督,承擔監管責任。
2.煤礦環境損害行政補償制度。煤炭開采者對生態污染和破壞,會導致礦區居民人身、財產及環境權益損害。其中,環境污染侵權損害有的因加害主體難以確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經破產、關閉等原因,致使受害人無法獲得適當賠償之事時有發生。在環境污染侵權訴訟中,舉證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困難,受害人要取得勝訴十分不易,即使勝訴,有時也很難將賠償真正落實到位,使受害者的損失得到有效補償。為此,建立煤礦環境損害行政補償制度。首先,要有礦業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環境損害行政補償金,資金來源于煤炭資源的開采者、政府財政收入或專項資金等。
3.礦區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借鑒我國森林生態效益區際補償的經驗,依據礦產資源開采經濟上正外部性和生態環境上的負外部性利益沖突協調原則,建立礦區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開采出來的煤及其附屬產品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雖說礦業城市是礦產品的制造者,但礦業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業城市消耗礦產品,并且制造礦產品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工業城市的消耗。
三、結論
本文針對煤炭資源開采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補償問題,從環境治理以及生態補償制度的角度解決問題為突破口,以煤炭資源開采過程中兩種沖突利益為理論基礎,構建煤炭資源開采生態補償制度,實現對兩種沖突利益的協調,其它礦產資源的開采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可以類似方法解決。
(作者單位:新密市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