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敬國
關健詞:環境人口容量 未富先老 人口可持續發展
人口不斷增長,多導致資源規模擴大,環境污染,環境狀態惡化。
人口數量增加,人們可不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予以避免呢?
一、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人口過多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首要問題。中國科學院發表報告《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按總和生育率2.0計算,至2043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5.57億,此后才能實現零增長。
中國人口數量太多、壓力太大的悲觀情緒主導著我們的視線。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的發展,生活用地不斷增加,可耕地總數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繼續減少的趨勢。從人口和淡水關系來看,我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點有量的1/4。由于缺水,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人們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有些地區出現地下水枯竭的現象。面對當前人口增長和資源的利用加速的情況,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種問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多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從定義看,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最大。
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類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狀況,資源越豐富,能夠供養的人口數量當然越多。人類獲得的資源數量,與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人類獲取和利用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使環境人口容量變化。
我國耕地在不斷減少,水資源日趨短缺,但要看到我國國土資源種類多,蘊藏量大,分布廣,可供生產食物的途徑多,潛力大這一事實。1.我國草場資源豐富,將綠草視為食物三大來源之一,中國天然草地有近60億畝,其中可利用的有49億畝之多,其第一性生產力可以與世界畜牧業發達國家的同類草地相媲美。2.我國水產資源潛力可觀。把海洋作為食物三大來源之一。水域農牧化的前景格外誘人,它可通過特定的技術投入,大幅度提高天然資源的生產水平。我國的森林、草原、濕地等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起多元化的食物來源生產體系。
地區的開放程度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也很大。如果該地區對外開放,由于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利用,其人口容量就會比封閉地區大很多。經濟全球化有利地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也對我們解決人口問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資源卻相對匱乏,是基本的國情。以人均分母效應去分析人口與資源關系時,會得到悲觀的結論,把我們解決此問題的思路引向控制人口數量的單行道上。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視角之下,人口與資源的關系,中國人口問題卻幷不那樣令人悲觀。以中國的糧食為例,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發表“誰來養活中國”引起廣泛的爭議之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重要的是發揮它的比較優勢。盡管人均耕地稀少、水資源短缺,人口眾多也是一大優勢。通過國際市場國,際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的產品,換取土地密集型的產品。我們進口糧食,意味著我們在“進口”稀缺資源——耕地、水;而我們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意味著發揮我國的人口數量優勢。
二、人口數量增長對環境的影響
1.人口數量增多,對資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和范圍大在擴展,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2.人口數量增多,人均消費水平上升,使得排污量劇增。會造成對環境的外部負效用.
3.人口數量增長,客觀上要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人類的生產活動更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生產廢棄物,對環境產生影響。
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生態環境質量相當低下。發展是人類社會在生存基礎,我國為求得如此龐大人口的存在,加大和加深了對自然資源的索取,而難以顧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負相關,短期內難以改變,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將繼續增大,使越來越多的廢棄污染物被排入環境。
隨著人均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環境的實際影響要大大超出單純人口增長所造成的影響。
三、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一個地區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影響著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口,有較高的生態環境意識,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形成人口、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一旦落后的觀念占了上風,可能給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如甘草能生財,內蒙古草原便年復一年地遭受人為劫難。
中國是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們更多地關心通過生產來滿足各項基本的消費需求,對于高一級的環境享受則意識淡漠。一方面導致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更多可以避免的破壞,另一方面使對環境治理、環境監督的社會執行力變小。
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是粗放的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中國資源使用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豐富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發現經濟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人口資源是第一資源,是中國的資源優勢,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現環境保護的根本途徑。
四、我國的人口增長現狀
(一)我國現行人口政策取得巨大成效
經過近30年努力,中國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降到15.23‰和8.77‰,進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中國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實現了人口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
(二)地區差異明
計劃生育仍是中國應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其重點和難點在農,農村婦女生育的子女數高于城市的婦女,隨著婦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育的子女數越少。經濟、文化落后地區的婦女生育子女數高于居住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婦女。提高我國居住在農村,經濟、文化落后地區婦女的受教育程度是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當務之急。
(三)新增勞動力數量在下降,我國人口將步入急速老齡化.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10~14歲人口有1.2億,5~9歲人口有9000多萬,但0~4歲人口只有6800多萬——下降速度極其迅速。
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數量多、老化速度快、高齡趨勢明顯等特點。
(四)少數民族人口增長率較高,將加大其聚集區的生態環境壓力
總之,如果說過去的人口政策更多考慮人口總量的增減,進入21世紀后,人口的素質和結構更值得決策者關注。我們中國從1952年的5.7億人上升到了目前的13億多人,控制人口增長已經被很多中國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隨著科技發展,地球的人口承載力逐漸增加,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因此計劃生育政策確實是非常必要。人口總數的變化具有嚴重的滯后效應,雖然中國的人口總數仍在增長,但中國目前每年出生的人口數正在逐年減少,這樣下去會導致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因此,考慮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的不利影響,考慮到生育愿望會隨經濟發展而降低,中國應該盡快轉變觀念,從控制總量為主,轉變為控制總量與改善年齡結構相結合,未來人口發展戰略的制定,應遵循人口變動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實現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等目標的平衡。
參考文獻:
[1]《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2]《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
(作者單位:邢臺市財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