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超 孫 磊
我國有關訴訟法律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法律之所以規定要證人出庭作證,是因為證人所提供的證言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法律事實,他人是無法所能代替的。同時,由于證人證言很容易受證人自身與訴訟當事人的關系、證人的認知能力、證人的表達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書面證言往往無法完整地反映證人所看到、聽到的情況。因此只有證人出庭作證,法庭和訴訟雙方才能對其進行當場詢問,以便檢驗證言的真偽性。可見證人出庭作證對訴訟的進行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現實當中證人由于種種原因,不出庭作證的情況卻十分常見,筆者擬對此種種原因進行一些梳理。
一、證人受傳統落后思想的影響,主觀上不愿出庭作證
自古以來,百姓進衙門都被人們認為不是好事,同時,“家丑不可外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傳統思想更是影響甚深。有些人法律意識不強,認為作證就是在人家背后下“黑手”,不是光明正大行為,會被人恥笑。而有些人則缺少正義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關心自身的利益,很少考慮到被害人的感受。同時,證人也害怕出庭作證會遭到打擊和報復,給家人帶來不安全。所以證人主觀上往往都不愿出庭作證。
二、司法人員出于效率等原因考慮,也不愿意證人出庭作證
目前很多司法工作人員,包括公訴人和法官,都沒有認識到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們認為證人證言的書面材料和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律效力都是一樣的,再讓證人出庭作證是多此一舉,浪費時間,影響審判效率。另一方面,證人出庭作證時,面對法官、公訴人、辯護人等的發問,其證言由于緊張等原因很可能會與庭前陳述有所不同,這樣即會打亂公訴人的公訴計劃,造成其被動局面,也會增加法官的審判“難度”。所以,他們在工作中,往往會選擇開庭時宣讀證人證言的方式,卻不要求證人到庭出庭作證。法庭質證階段時,質證工作也只是走走過場、走形式。即使被告人和其辯護人對證人證言提出疑義時,也不聞不問,這不但損害了被告方的合法訴訟權利,同時也挫傷了證人出庭作證的義務感,他們更加不愿意出庭作證了。
三、立法上對證人出庭作證的相關規定不完善
這是最關鍵的原因,也是前兩條原因的原因。法制上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目前缺乏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措施
法律上雖然明文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是對于拒絕出庭作證的證人卻缺乏相應的法律后果的規定。相反卻為其尋找解脫,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9條“當事人提供的證人在人民法院通知的開庭日期,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出庭的,由提供該證人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就是一個例子,證人不出庭作證,并不要求證人承擔承擔什么責任,而是要求“提供該證人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由于缺少具體的懲罰措施,作證義務便成了一紙空文。同時,法律規定對證人只能是通過通知方式傳喚到庭,而不能拘傳到庭,所以執法人員對不出庭作證的證人也無計可施。如果強制將證人帶到法庭,不僅本身違法,證人也會有抵抗情緒,不利于庭審進行。
(二)我國缺乏對證人進行補償的制度規定
我國法律一直以來都沒有對證人出庭作證而遭到的損失進行補償的規定,認為出庭作證是證人應對國家無條件履行的一種義務。但是,這種“奉獻主義”思想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是要有所改變的。因為在市場經濟下,人都是有著經濟觀念的“經濟人”,如果出庭作證只能給自己帶來損失而不能得到任何補償和回報,是不符合“對等交換”的現代經濟原則的。而且開庭時間往往是證人的上班時間,他們不但要自己承擔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等損失,而且有可能因曠工等原因而受到單位處分,甚至失去工作。對于這些損失,法律都沒有相應的補償性規定。雖然按照“誰舉證,誰負擔”的原則,訴訟當事人應補償證人損失,但是也沒有強制性的規定。這些都導致了證人不愿冒險出庭作證。
(三)我國證人保護制度的規定極其不完善
首先,我國法律沒有規定預防性保護制度。有關訴訟法雖然對證人人身權利保障方面做了些規定,但是側重的是事后保護。而事實上,證人在事前就有潛在的危機,證人的身份在庭審之前就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通過各種渠道所知道,這時證人就會面臨危險。其次,沒有明確保護證人的具體措施和責任人。雖然《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證人及其近親屬的安全。”但由于缺乏具體規范的保護措施,造成實踐中各單位互相推委,證人實質上還是沒人保護。再次,對于證人的家人和近親屬缺乏有效的保護。很多時候,執法者只保護證人,而沒有有效地保護證人的家屬,致使證人在出庭作證時有很多的顧慮,也不愿出庭作證。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證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證。而證人不出庭作證,致使很多訴訟活動陷入困境,嚴重影響到了打擊犯罪,維護被害人權益的工作,長此以往,必將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期望有關部門盡快出臺辦法予以解決。
(作者單位:平頂山市石龍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