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茹
“人力資本”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人力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不是無代價的,需要耗費稀缺資源。形成人力資本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教育培訓;醫療保健;人口流動遷移。但人們在進行人力資本研究時,更多強調的是其中教育培訓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遷移對于勞動者人力資本的作用。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0%左右,農村人口多,素質較低。要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在目前情況下,以流動遷移方式來提升農村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不但符合我國國情,而且投入少、見效快。
一、人口流動對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分析
人口流動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方式,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對流動者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自身能力等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流動有利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當廣大農民從封閉性及自我發展狀態中走出來之后,面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必然會促使其逐漸產生一種新的生存觀念、生存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生價值觀。
流動是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國農村由于長期處于一種封閉、半封閉狀態,人們的通婚半徑較小,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則可能帶來婚姻上的變化,通婚范圍的明顯擴大,異地通婚數量的增多,這從長遠來看對改善我國人口素質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流動中人們所感受到的自身能力的缺乏將促進部分流動者為提高自身及子女素質而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在市場競爭中,勞動者文化層次、勞動技能越高,發展潛力越大,工資報酬也越高,失業的風險相對越小。而從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情況來看,他們往往在城鎮從事臟、累、重活,打工的艱辛使他們比其他農民更深刻體會到知識、技能的重要性。不少農民工在重視自身素質提高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投入。
流動可以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人力資本在生產中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本擁有者對工作的態度。當勞動力從原有的工作崗位流動到一個自己感覺滿意的新崗位之后,由于工資收入的增加,或非工資因素的心理滿足的提高,容易形成較強的的工作激勵,并充分發揮其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勞動力流動通過示范效應能有力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村勞動者在轉移中發揮自身優勢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不但比留在農村的農民主高得多,也比那些處于流動中但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高。這種經濟效益差異形成了一種示范效應,客觀上刺激著農村勞動者注重文化程度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等。另一方面,在流出和回歸的動態循環中,流動者把諸多生活新理念、經濟發展的新信息、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的新經驗、新體會帶回家鄉,啟迪、影響著農村中未外出的人。
二、深化改革,創造有利于人口流動的和諧環境
人口流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國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了人口流動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帶來的影響。當前,應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強宏觀調控,為人口合理流動創造和諧的社會制度環境。
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口流動的有序進行。固然,人口是否流動是根據比較利益進行決策的,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人們的行為常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和從眾性。為減少流動成本,保證人口流動的有序性,必須加強對人口流動的宏觀調控。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中介機構應對人口流動的數量、方向、途徑等采取及時合理的引導,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要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勞動力區域性協作網絡;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健全就業服務、就業信息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的網絡體系及勞動力宏觀調控體系,使人們在流動前就能獲得相關的用工信息,以減少盲目流動及流動成本。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減少人為障礙。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淡化戶籍的控制功能,強化其服務功能,并對所有公民實行平等待遇。
改革不平等的就業政策,為流動人口創建一個平等的就業平臺。各級政府應站在全國一盤棋的戰略高度來對待流動人口,認真清理并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簡化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完善特殊行業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同時逐步建立健全全面向城鎮非農產業就業人口的住房、就業、失業、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改善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促進農民工的轉移和流動。
加大勞動保障執法力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由于農民工絕大多數是非正規就業,由此導致的勞動雇傭關系大多不規范,致使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勞動保險執法力度,切實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
消除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歧視,解除流動人口的后顧之憂。隨著以家庭為單位的流動群體規模的不斷加大,大量兒童隨父母外出流動,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一大難題。妥善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的事情,也是全社會的事情,一方面,我們要堅決落實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的政策,使城鎮公立學校成為吸收流動兒童就學主渠道。另一方面,要充分扶持社會力量辦學,結合實際對有一定規模的民工子弟學校進行幫助和扶持,并對其加強管理和監督。此外,還要在城鎮學校、學生中廣泛開展平等教育、關愛教育、和諧教育,逐步建立起城鎮學校內平等、無差別、少歧視的教育環境,凡以包容的心態來看待城鄉孩子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消除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城鎮公立學校的心理門坎,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作者單位: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計生辦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