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根
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無形資產管理日益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不斷增長,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企業的資產不斷增加,但與企業的有形資產相比,我國企業無形資產的增長相對置后,總體規模過小,管理不善,流失嚴重,因此加強我國企業無形資產的使用、管理與保護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主要探討企業無形資產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無形資產的注冊,給企業和國家利益造成損失
很多企業不注意無形資產的注冊,使其得不到法律保護,給企業和國家利益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名牌商標價值不可估量,企業要創造一個著名的牌子,往往要經過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形成,但我國很多企業忽視對商標的注冊和續展注冊,給企業和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據有關資料表明,目前全國每年有近5萬多個商標沒能及時進行注冊或續展注冊,而失去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機會。國家因此而損失達數十億元以上。由于我國工商企業界對商標的注冊、命名、宣傳、評估及商標在國際保護方面認識不深,導致了中國商標不可估量的損失。中國名牌在海外被搶注的事屢有發生,如“同仁堂”、天津“狗不理”、“五星”啤酒、“青島”牌啤酒、云南“紅塔山”牌香煙等,中國產品在海外申請注冊時,大約有15%的品牌遇到被搶注的情況,使中國老字號品牌在國外被封殺.同時跨國公司將他們在多個領域研制出的新科技成果在中國申請專利,使中國企業在很多領域受制于人,而我國在很多領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制的高科技成果,并沒有首先取得專利后再將其轉化為無形資產,而是忙著發表論文和申請成果獎項,很多有價值的東西被他人輕易獲得,造成無形資產流失和巨額的經濟損失。
二、商業秘密受到嚴重侵犯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和不法分子挖盡心思走捷徑,他們采取形形色色的手段竊取他人商業秘密,從國際上看,經濟間諜多于政治軍事間諜,近年來,我國企業界相互竊取情報的事件屢屢發生,一些不法分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對技術資料、經營決策等保密資料進行大肆盜竊,有的企業為了擊敗競爭對手,使用不正當競爭手段,用重金收買掌握企業關鍵部分的人員,一些企業由于防范不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國有企業在改制過程中造成無形資產流失
國有企業在進行股份制改造、實行承包經營和租賃經營過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無形資產的流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企業在改組為股份公司時,按照賬面原值折價入股,致使大量并未在賬面上體現出來的無形資產被排除在股本之外,或者在資產評估時對于商譽、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漏掉不計,低評少估相應減少國有股應占的份額。2.在國有企業實行承包和租賃時,相當多企業未對無形資產價值做出任何評價,或者沒有把無形資產的保值增值列入考核指標內;部分承包和租賃人從自己的短期利益出發,為了牟取暴利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嚴重損害國有企業原有的商譽和品牌形象。3.在改制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知識產權流失,一部分參與或負責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國企人員,以兼職、跳槽等形式加入其他企業,憑借他們的生產技術以及原企業的原料、生產、銷售和客戶信息,生產與原企業相同的產品,造成原企業無形資產流失。
四、不注重國有企業人才的保護與培養
國有企業的技術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是創造和掌握無形資產的重要人員,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是在國有企業,長期以來他們的創造性勞動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工資待遇較低,生活往往陷于困境,致使國有企業的大量技術骨干流向外資企業,據有關方面對全國部分企業的調查數據統計,約有38.7%的企業骨干希望流向外資企業,約有50%的企業骨干力量認為到外資企業中工作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國有企業大量人才的外流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流失,是我們自己花大價錢培育、積累的一種知識技術財富的流失。它是企業發展中最可怕的無形資產流失。
五、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不科學
目前,評估國有企業無形資產的常用方法是:列出無形資產包含的項目,逐項估計價值,然后相加得出總價值。然而,這種方法實際操作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企業中存在的無形資產屬于知識產權類的,如著名商標、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它們單獨轉讓時,可單獨按一定程式評估,但當整個企業轉讓時,它們就不宜單獨估價了,因為在企業的獲利能力中,它們是矢量相加,跟所有資產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無形資產是有多種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企業產權,把它分解為各個內含的具體項目,其評估作價就無法堅持以這種產權整體的獲利能力和潛在的收差為基礎。第二,商業秘密、特許經營權、供銷網絡人員和職工隊伍等無形資產的評估,目前尚缺乏公平、客觀和統一的定價機制及計價標準,難以根據它們各自的質和量準確核定其價值。第三,各項無形資產之間,以及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互依存性,特別是商譽等無形資產,很難離開企業其他資產進行單獨買賣計價等等情況。
(作者單位:焦作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