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伙
摘要:語文教育的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工具性特點決定了語文綜合性學習以開展各種形式的問題解決的課題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創設鮮活的學習環境,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放性內容及其跨學科性、生活化活動化特點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充足的素材資源。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 學習方式 內容整合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教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頭上。這種封閉狀態下的語文教學,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得不到體現,學生只是一部知識接收機器。當今全球都在呼喚“讓學生學會學習”,語文教學的這種封閉狀態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必然要進入我們的視野,運用到語文教學中來。新一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實質,就是一次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語文課程標準》對目標的設定,在三個緯度中非常重視“過程與方法”這一緯度,同時專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考慮的。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創設了鮮活的學習環境
日本第十五期中央教育審議會第一次咨詢報告(1996年7月19日)提出,從培養學生的生存力目標的角度出發,今后學校的教育要從傳統的注重知識的傳授向自我教育的方向轉換,以最佳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的和諧發展,使學生具有豐富的人間性和強健的體魄。〔1〕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制定,旨在倡導一種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新型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為了實現“生存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在教學活動方式上必須突出主體性的探究性的問題解決學習,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采用不同形式的問題解決學習,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方式。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就其學習形式來說,應特別強調“課題設定的過程”、“課題探究的過程”、“總結和發表的過程”等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應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種基本形式。
1.課題設定。課題設定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就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課題設定是為了加強語文學習素材與個體主觀(情緒的)之間的聯系,通過為語文學習創設各種體驗和對象接觸的場所,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產生興趣、感動、驚異、疑問。并且,讓學生在對開放性的內容素材體驗過程中形成要探究的種種問題,產生思想的火花和對語文學習的探究欲望,明確探究的方向。而且,學生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會思維的方法。
2.課題探究。課題探究,更多地是由學生自己確定的想法所進行的行動和實踐活動。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由確定的疑問和課題進行觀察和實驗,一方面結合汲取更多的人們的意見作為自己思想的參考,然后展開一定的調查和訪問等調查活動、相對于障礙者和高齡者傳性活動,與外國人交流活動等的實踐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一方面在反復的嘗試錯誤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另一方面在達成的過程中體味充實感、滿足感。在課題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展現個性自由地選擇探究方向,通過集體的討擴大解決問題的觀點和途徑。
3.總結和報告。在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題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通過整理課題解決的結果,能進一步掌握和了解自己思考的過程,充分把表自我,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化。諸如通過意見發表會、專家意見交流會、計算機網絡發信等,從對方的反應中反饋自己的活動是非常好的機會。
綜上所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種形式,既強調問題解決學習過程,更強調學生主體的主動探究的過程、總結和報告的過程,使學生的主體性在探究過程中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二)不斷開放的鮮活的學習環境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幾種類型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這種探究包括語文學科內容的主題探究、語文學科參與的主題探究以及語文介入的實踐活動主題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語文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由語文學習延到生活,延伸到自然,延伸到社會,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設了不斷開放的鮮活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引領到更大的教室空間去:近鄰社區、整個地球乃至遙遠彼岸的銀河系,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知識,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知性。
1.多元化的文本與非文本學習環境。語文綜合性學習引領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由過去只靠從單一的文本(課本)獲取間接知識轉到從多元化的文本(個人、小組、班級文本,教材文本,課外相關讀物文本,多學科文本……)、非文本(實物、模型、場面、電子網絡……)等鮮活的學習環境中獲取直接知識,從而使知識產生活力。
在美國,基礎學校里第一需要是實踐性教材,紙、鉛筆、地圖、地球儀、顯微鏡、美術用品乃至積木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東西是“今日的高層建筑,明日的動物園,大后天將變為宇宙空間站”。在基礎學校的教室里,橡皮泥、石頭標本、卷尺、磅秤等應有盡有,有時還會有魚和一、二只田鼠,也會有班級園,使每一個學生興致勃勃,并且誘發發現。亞利桑那州的一所學校里,把荒蕪的校園變成了沙漠的綠洲,曲曲彎彎的生態長廊延伸400米,兩旁盡是鮮人掌、巖石和沙漠的生物。原本死氣沉沉的場所,變而為活生生的實驗室,該校還有植物園、學生裁種樹苗,成為屋外教室;學校里還有魚池、瀑布以及沼澤地,在那里,學生比較土壤,或分析水中的養份。在這里,學生真正認識到了“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在美國的基礎學校里到處擺著圖書,所有的教室都鼓勵讀書,配備的不僅是“基本讀物”,更有充足的經典著作:懷特的《夏洛特的羅網》,莫利斯·森塔克的《荒野》,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夜鶯》……學生們通過這些作品鑒賞古典。在美國任何一間基礎學校中都設立“學習教材中心”,不僅是發掘貴重書籍的場所,還配備有助于學習的唱片、錄像帶、電腦軟件等等。中心還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學習活動,成為“大家的教室”。在華盛頓的一所小學附近流淌著一條小河,成為這間學校近500名學生的“教室”。這條小河盡是膠狀污泥,生物不能棲息。于是師生一道把它作為理科課程內容,致力于凈化河水。一年級學生使用的校舍兩側擺著水缸,缸中養有鮭魚苗,他們隨時觀察,記錄著大鮭魚苗生命周期的變化,二年級與三年級學生則學習更多的注重環境問題:水為什么會被污染,為什么魚兒離開了清潔的水就不能生存?四年級學生則定期地去野外從事河水的水質檢查。全體學生每年向小河放流大馬哈魚苗,舉辦一年一度的“鮭魚節”……〔2〕所有這一切非文本實踐性教材,都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不斷開放的鮮活的學習環境。
2.多媒介課堂學習活動環境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習環境。語文綜合性學習把學生從傳統的課堂學習引向多媒介的課堂學習和課外,讓學生在多媒介的課堂學習和課外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實踐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究,實現主體價值的回歸。現在我們的學生所缺乏的是豐富的生活經驗,這種豐富的生活經驗來源于社會實踐,來源于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本身就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目前,我們所遇到的挑戰是,家庭、社會教育功能的喪失,很明顯的例證是過去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串門”中得到實現,但現在“串門”的機會少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綜合性學習把學生從單一的課堂教學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會。通過研究性學習,課外閱讀與寫作、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活動以及信息技術處理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由傳統的課堂教學向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拓展,為學生學習語文創設鮮活的學習環境,在鮮活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感悟語文,突出語文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使學生和語文知識產生活力,實現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的提升,知識視野的擴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生成,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合發展。
二、語文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整合
語文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整合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為著眼于問題解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供了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整合主要表現在:
(一)邊緣延伸
語文教育的實踐性、工具性、綜合性特點決定了語文學科內容的多元性和多緯度性。這主要表現在語文學科內容對其他學科內的滲透和延伸。換句話說,語文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參透、相互融合的,這就是學科間的邊緣延伸。語文學科的邊緣延伸,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得以實現,如下圖所示:

(二)跨學科整合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兩者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是滲透在一起的,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而各學科在生活中也有著自己的應用范圍,這就和語文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現在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大語文”(也稱“全語文”)活動就是這個特點的具體體現。具體地說,語文綜合性學習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體現在語文學科知識技能介入歷史、地理、科學、社會、數學、藝術、自然等學科,利用多學科內容,通過語文知識技能介入多學科的應用,培養學生把語文知識技能與綜合學科知識,技能相結合的實踐能力。
美國一冊6年級教材中的第一單元的“課外活動”,一份名為《多元文化聯系》的訓練項目,其具體內容是“墨西哥山谷”。說的是1519年赫爾南多·考蒂斯領導的西班牙軍隊在墨西哥登陸時所經歷的事情。對于墨西哥土著居民來說,這些軍隊無疑天外來客。這些西班牙人白皮膚穿著盔甲、拿著槍。他們還騎著馬,而馬是一種美洲人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動物。西班牙人越過一條山路,往墨西哥山谷下面看時,同樣非常驚呀。他們的腳下是阿臺克族印第安人的首府泰諾克提特蘭,座落在波光粼粼的湖中小島上,泰偌克提特蘭城比那時任何一座歐洲城市卻更大更輝煌。一個西班牙人寫道,“士兵們懷疑自己是否在夢中”。讓學生根據上述材料設想一下你見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城市和文明。這個城市及其文化座落在何處?是什么樣子?把你的想象告訴同學。〔3〕
這個案例把語文與地理、歷史、社會、藝術等學科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探究自然、探究社會,體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跨學科特征。這種跨學科特征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了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三、語文內容與生活、社會活動的整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門經驗課程,體現了傳授間接經驗的知識課程和體驗直接知識的經驗課程的整合──學生在運用語文知識中發展語文能力,豐富個體體驗。語文綜合性學習把學生帶到社會活動中去,運用語文知識技能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使社會生活語文化。
比如,英國的一所學校,在著名的Dartmoor大草原的活動情況:活動有分小組用地圖尋找集合地,然后再根據文字介紹分頭尋找藏起來的小盒子;分小組測量水流流速;定點觀察周圍的自然環境、植物和人物的活動;觀察山頂上的一堆石頭廢墟,結合大草原,假定在濃霧季節,想像自己獨自回家的情景等。
活動結束后兩個星期,學生舉行一次討論會,并完成一次寫作。這些文章包括:一篇說明文,配圖介紹草原地圖,介紹并標出河流、房屋、道路和自己的行走路線;一份實踐報告,學生寫明測量水流的目的、手段、操作方法和實驗的結果;一篇描寫文,描寫一種草原上典型的植物,如外形、顏色、生長的地理特征等,或描寫你在某一觀察點觀察到的人物活動;一個虛構故事,以草原、濃霧和城堡為背景創作一個故事,想象自己意外地離開了隊伍不得不獨自尋路回家的歷險故事;一篇敘述文,學生按時間順序敘述整個活動的自然過程等。最后,學生將這些文章配上照片和圖畫,加上目錄和封面封底,編成一個專輯。〔4〕
從上述案例看,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了語文與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呈現出顯著的的活動化特征。語文綜合性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在活動中得到運用,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重要途徑。同時語文綜合性學習倡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及深入社會,加深對自然及社會生活的體驗,也是修身養性、陶治情感、提升其精神生活,促進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總之,提倡“綜合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合發展、重在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的緊密結合,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等等。語文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參考文獻:
〔1〕熊梅編.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37)。
〔2〕鐘啟泉.營造豐富的學習環境,開發多樣性教材〔J〕.上海教育(滬)1999(2)。
〔3〕鐘啟泉.語文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17。
〔4〕丁嘉萍.英國小學的校外活動與語言技能教育〔J〕.外國教研研究(京)1998(1)。
(作者單位:廣西藤縣太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