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洪
摘要:公路交通運輸業的蓬勃發展,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使公路的發展建設拉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大規模的社會工程必定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公路建設 環境保護 協調 發展
近年來,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對聲音環境的影響、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在以上幾個方面的影響當中,公路建設除了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當,會對其他幾個方面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
一、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一)社會、經濟影響
首先公路建成后會增大沿線地區的交通量,增加該地區的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干擾附近居民的出行,割裂了村莊間的原有聯系。其次,公路建成后,使沿線各地區的土地功能發生變化,將單一的農業用地、開發用地或商業用地轉變為多行業提供服務的特殊用地,同時也促進了沿線土地資源的開發。再者,公路建設會造成一定數量居民的拆遷,使沿線居民人口結構及需求發生變化,改變了原有居民的聯系及交往方式,影響區域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
(二)噪聲污染
公路的噪聲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挖掘機、推土機、平地機以及各種運輸車輛的使用而產生的噪聲污染,這些較強噪聲對施工人員影響嚴重。二是在公路運營過程中,汽車車體的震動、發動機運轉、輪胎與路面摩擦、鳴喇叭以及公路沿線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設備均會產生噪聲,在公路沿線形成一條噪聲帶。
(三)廢氣污染
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汽車開動時會產生廢氣和固體顆粒,廢氣中含有水蒸氣、一氧化碳、氮氧化和物、硫化物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氣中,滲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漸積累,會對沿線的人類和動植物產生不良影響,使其生活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這種污染的程度隨著公路運營時間的增長及交通量的增加而不斷加重。
(四)地質、水文方面的影響
公路施工時,由于填方和挖方對地表擾動較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貌。臨時施工用地在機械碾壓、人員踩踏下,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一定時間內土壤的肥沃難以恢復。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原有水分的循環,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徑,又因汽車排出的某些污染物和施工廢渣進入當地水源,使當地水質變差。
(五)生態影響
施工機械的使用及大量的開挖取土破壞了土體原有的自然結構和水的循環路徑,相應地改變了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其生長、活動的規律,阻礙生態系統蔓延。公路運營后,路體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間,使公路附近的動物容易被汽車撞上、壓死,而且,由于汽車廢氣、噪聲、有害物質的產生,會使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惡化,引起生物發育不良,繁殖機能減退,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從而造成種群數量減少,有時可能會影響整個生物群落。
二、公路建設的環保對策
(一)要更好的保護、完善生態環境
公路環保首先在規劃、選線階段就要予以足夠重視,重在預防。在擬定的幾個選線方案中把路線附近的環境敏感點標明在圖紙上,然后進行方案比較,選出技術、經濟上可行又利于環保的路線方案。
(二)公路建設中水土保持的方法
公路的水土保持分為坡面的侵蝕控制和泥砂沉淀控制。挖方、填方邊坡、取棄土場,沿河溪、泄洪溝路段的棄方堆置在河岸,這些新產生的坡面處于裸露狀態,最易發生水土流失,可以用工程防護、結構防護以及綜合防護措施控制坡面面蝕和溝蝕的形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山區公路建設,可在深挖路段邊坡的基礎上,按規范設計相應數量的邊坡平臺,平臺上設計綠化種植,坡頂以外設置截水溝控制水土流失。對于施工中破壞的地表,可在平緩地帶栽樹、種草,險要陡峭處筑擋墻、砌護坡防止裸露在表面泥土大量流失。泥砂沉淀控制就是當土坡受到侵蝕后防止泥砂進入附近河流,可在排水溝中鋪上碎石,采用草墊、土工布等材料,分段降低水流速度,過濾泥水,有助于雨水中泥土的沉淀,阻隔泥砂流入水體。
(三)最大限度減少公路建設施工期環境污染
在施工中要求施工單位做到文明安全生產,做到工完料凈地清,現場及各種粉狀材料來取遮蓋、灑水措施、保證存放、運輸時不揚塵、無煙霧,挖方土、取棄土及垃圾廢料的處理、施工噪音震動嚴格按環保規定防治。施工方對因施工帶來的環境污染必須保證有防范措施,否則不允許施工,業主有權處罰。
(四)公路運營期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運營期最普遍的環境污染是行車噪音和汽車尾氣。在選線時無法避開的,可建噪聲墻或防止噪音的一系列結構材料,并由專人負責設計安裝。在條件許可路段上可用土堤與植物相結合減噪。另外降低道路交通噪音的主要措施還有改善車輛結構、改善行駛狀態、控制交通量等。為減少汽車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是控制發生源。首先減少汽車排出的污染物數量;第二以強化排出氣體管理規章為中心,促進汽車結構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統保持交通流的暢通,通過交通規則改善行駛狀態;第四是改善道路結構,確保環境設施、綠化等緩沖區域建設等。
(五)保持河流生態環境
公路建設必經河流,若公路橋梁跨越河流時,要盡量保持水流原始狀態,遇彎曲的河流應加大橋梁跨徑,這樣雖增加了建設成本但保持了河流生態環境。對施工中不得不改道的河床河道部分,可以重新營造一個新的河流,可運來卵石鋪在底下作為河床,用塊石壘成彎曲的河岸,岸邊種植樹木青草,這樣在重新規劃的公路用地范圍內創造一個新的自然環境,讓受到破壞和影響的水生生物在此棲息。另外施工中嚴禁向施工河中排放鉆渣、油污等物質,生活污水或垃圾按照環保規定處理,禁止污染水體。
隨著國家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公路交通對環境的破壞已經十分嚴重,因此,加強公路建設的環境保護措施已迫在眉睫。確保公路建設持續發展,關鍵是如何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保持、治理生態環境并重。只有同時把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作為公路建設的根本點、切入點,才能實現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遵化市交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