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潤杰
人性化管理作為一種現代企業管理方式,相對于其他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種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層次的管理方式。企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價值意蘊正是通過它的技術層面的支持得以付諸實踐,在企業管理活動中產生效力,獲得“經濟證明”,從而達到“科學的形態”。基于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成果,本文有選擇性地從幾個重點環節和方面展開對技術層面的企業人性化管理的考察。
一、企業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企業人性化管理有幾種常用方式,分別包括情感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文化管理等三個主要層面。首先,情感化管理。情感因素是構成管理者非權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被管理者工作主動性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內心世界,根據情感的可塑性、傾向性和穩定性等特征去進行管理。其核心是激發職工的積極性,消除職工的消極情感;充分開發被管理者的潛能,激發其內在動力。因此,應該遵循信任、尊重、關心的原則。其中,信任是一種最高的獎賞,也是人與人之間建立情感的基礎。其次,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是企業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民主是調節企業內部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是保證管理活動正確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只有當人們切切實實地管理起自己的事務,才能真正激發起對企業的歸屬感、命運共同感、責任感,從而盡心盡力地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貢獻力量。民主化管理實行參與管理,把管理權交給群眾,鼓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有利于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管理順利開展。人性化管理實踐表明,實行民主管理或參與管理,一方面可以達到改善組織與其成員的關系,提高士氣、緩解抵觸情緒的目的;另一方面,它還可以開發員工的潛力,成為改善個人和企業績效的一種方式。最后,文化管理。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企業人性化管理正在逐步演化為一種文化管理。
二、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的人性化
長期以來,企業管理組織結構的設置都是按管理職能設置的,按管理的幅度劃分管理層,從而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越來越不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部門已成為新的趨勢。為此,人性化管理提出了“企業再造”的新思路,主張對企業的管理組織結構進行重組、再造,由集權型向分權型轉變,把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改變為網狀并聯式的扁平化管理組織結構。這種扁平化管理組織結構是逐步發展而來的,當前,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張,這種扁平化管理的趨勢更加明顯。
三、企業管理決策和信息的人性化
企業管理的關鍵是決策。管理決策的人性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 第一,決策目標從最優化準則向滿意性準則轉變。最優化準則是一種剛性準則,它的應用,只有在“決策時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第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是可以確定的”時候,才能實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所處的環境和條件的復雜性,決策者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較一切方案,因而“最優化準則僅僅存在于邏輯推理之中,沒有實踐價值”。第二,決策程序要求決策的科學化必須以民主化為基礎。決策過程中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關系類似于“多謀”與“善斷”的關系。“多謀”體現民主化,“善斷”體現科學化。決策的科學化必須以民主化為基礎。另外,為了在決策中較好地實現民主化與科學化的有機結合,應建立“謀”、“斷”即相對分開又相互制約的現代決策體制。這種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平行地建立決策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兩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以后者作為前者的“外腦”,為決策系統最終進行科學決策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
四、企業生產管理的人性化
企業人性化管理在生產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顧客化生產”。長期以來,追求規模效益是企業生產管理的主要目標,這種目標追求其實表明了一個企業是為自身生產還是為顧客生產的原則立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生產管理目標追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變就是由傳統的“大量生產”轉向“顧客化生產”。導致這種轉變的客觀經濟依據是:一個社會如果處于貧困狀態,物資比較匾乏時,社會大眾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就比較單一,因而比較容易滿足。一旦這個社會進入富裕狀態,社會大眾擁有的財富多了,購買力強了,消費者的心理就會變得復雜,消費行為就會變得更具有選擇性(更具有挑剔性)。這就要求企業及時提供更加多樣化和更具個性的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容.企業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 [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6(2)。
[2]李慶春.淺談企業人性化管理[J].科技信息.2007(3)。
(作者單位:焦作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