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東
胡錦濤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全面系統地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闡述,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無論是發展的出發點還是發展的歸宿點,無論是發展的基本要求還是發展的根本方法,其指向性都是人,蘊涵著崇高的人文精神和深切的人文關懷。
認真領會十七大科學發展觀的人文意蘊,積極推進人文關懷,對于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在更加關注民生中突出人文關懷
據統計數據,2006年,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排到世界第四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卻排在世界139名。這說明,雖然我國GDP在突飛猛進增長、政府財政收入在大幅增加,國家的經濟實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但是這種經濟的增長和繁榮與人民群眾的福利水平增長并不成正比,民生狀態的改善滯后于經濟總量的增長。
“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民生問題是立國之本,特別是改革發展走到今天,能否解決這個問題,關系到人心向背問題,進而關系到政權能不能鞏固的大問題。
十七大報告對民生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作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大部署。在發展成果如何分配上,強調要利民、裕民、養民、惠民,“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把改革發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體現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上,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同時在發展指標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翻兩番的指標由過去的“國內生產總值”換成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雖是一個詞的改變,卻將惠及億萬人民群眾。這些發展目標和工作要求充分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要求,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為終極目標的科學精神。
二、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體現人文關懷
發展的基本問題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因而客觀上就存在著以人為中心和以物為中心的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傳統發展觀突出“如何發展得更快”,創造更多的財富,以物為中心;科學的發展觀更加關注“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得更快更好”,強調以人為中心,通過“物”的發展來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使發展目的和價值取向更加明確,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人文發展觀的新境界。
首先,在為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決策和工作的標準,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誰發展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其三,在發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
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發展價值的全面性要求,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指標,而且要重視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和社會指標,堅持把經濟增長指標同人文、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這一發展觀的確立,標志著我們黨對人類發展規律的認識實現了一次飛躍,它反映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文發展觀的生動體現,有利于克服重物輕人的傳統傾向。
三、在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中凸現人文關懷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卻是一個資源小國, 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都很大。尤其是我們曾經采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部分地區的生態遭到破壞,大氣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草地沙化等現象日趨嚴重。
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次十七大把“生態文明”首次寫入報告。?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報告還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將人文關懷凸顯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中,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要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胡錦濤總書記的精辟論述,深刻闡釋了保護自然與保護人類、建設自然與造福人類的一致性,強調了人與自然關系上的雙向價值關照,集中表達了科學發展觀的生存智慧和倫理意蘊。
科學發展觀還把在生產方式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消費方式上實施綠色消費,視為實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獲取美好生活的基本方式。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就要建立科學的增長觀和效率觀。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了過去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于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下的發展要求經濟效率與環境效率相統一、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統一。
中國的發展是又好又快的發展,而“好”的標準和尺度是利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這就要求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上述人文意蘊,集中體現了它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論的思想特質,既適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又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利益和要求,必將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鼓舞和推動人民群眾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科學的態度,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廣東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