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藝術館以“關注農村、關注貧困、關注教育”的社會視角,開始組織實施“福建藝術扶貧工程”。5年來,福建全省文化館堅持不懈,定時、定點、定員深入偏遠山區小學,為貧困兒童開展藝術啟蒙教育,創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模式。
教育公平,山區孩子也要享受藝術啟蒙教育

城市兒童藝術教育如火如荼,除了學校正常課程,在雙休日家長還拉著孩子四處練琴學畫。偏遠山區小學由于師資短缺,沒有配備專業藝術教師,也沒開設藝術課程,山區孩子自小與藝術教育無緣,體驗不到音樂、舞蹈,更不知道素描、寫生,但他們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對美育充滿了渴望。
2004年9月,福建省藝術館在多次深入農村調查的基礎上,醞釀出開展藝術扶貧活動的思路并著手試點工作。首批試點選定在離福州50公里外的閩侯縣白沙鎮馬坑小學、大目溪小學、大目埕小學等5所偏遠的貧困山區學校,分別在這些學校的4至6年級開設美術、音樂、舞蹈、寫作等興趣小組,由館里的專業人員每周定時到學校授課,免費開展藝術輔導和培訓。試點工作開展后,學生、家長、教師都非常歡迎,所在學校和當地政府也非常滿意。
全省行動,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形成規模
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05年4月,福建省藝術館向全省文化館發出倡議,號召全省文化館一并行動,并把這項在全省范圍鋪開的活動定名為“福建藝術扶貧工程”。截止2009年6月,福建全省文化館掛鉤藝術扶貧教學點達213所學校,面授學生20多萬人次。成為全省文化館有史以來開展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影響深遠的公益性文化活動,開創了文化館專業人員常年堅持為貧困地區開展文化服務的新途徑。
目前,福建省所有的藝術館、群藝館和文化館專業人員都把藝術扶貧當作一項崇高的責任和一種自覺的行動,參加扶貧的專業人員定期深入藝術扶貧掛鉤點為孩子們免費授課輔導。隨著“藝術扶貧工程”的進展,幫扶對象也不斷延伸拓展,既有地處偏遠的山區小學、海島小學和少數民族小學,也有外來工子弟學校、特教學校、三峽移民子弟學校和藏族班等。開設的藝術科目不斷增加,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美術、音樂、舞蹈和寫作之外,還設置了剪紙、版畫、秧歌、腰鼓等民族民間藝術的啟蒙項目和素質教育項目。授課老師還千方百計尋找機會,開展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結對幫扶活動,讓他們的作品相互交流,讓他們在同一個舞臺演出,創造條件為農村的孩子搭建一個展示藝術才華的平臺。幾年來,先后有100多位孩子在各類藝術比賽中獲獎,有500多位孩子參加了各級文藝匯演,不少孩子具備了升入藝術學校深造的條件,更重要的是為山區兒童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幫助別人,同時也用愛心教育了自己
藝術館、文化館等文化事業機構本身也有很多困難,比如基礎設施薄弱、基本設備落后、業務經費緊缺等。從物質角度上說,許多文化館自己就是“貧困”單位。然而,讓農村貧困學生享有與城市孩子同等的藝術啟蒙教育機會,是擺在群眾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但同時也是職責所在。
參與藝術扶貧教學工作的文化館專業人員深入農村后,面對一雙雙清澈的眼睛,面對孩子們的期盼和敬慕,他們被感動、被震撼了。他們發現,農村的孩子一點也不笨,而是缺乏條件和機會,在農村開展藝術扶貧不僅義不容辭,而且大有可為。對于參與其中的藝術館、文化館工作人員來說,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思想的升華。
許多老師都記得,他們第一次將畫筆、舞鞋送到孩子們手中時,孩子們是摸了又摸,好像有些不敢相信,而課堂里是一雙雙滿含期盼的眼睛,鴉雀無聲,從他們的眼神中,文化館的老師看到了山區孩子對藝術的渴求和執著!
想到孩子們求學心切的神態,文化館老師們不敢怠慢。有一次,永春縣文化館老師在下鄉途中,遇到一場大雨,車子行進在盤山公路上,車窗外面是茫茫雨霧,前方的路隱隱約約,司機小心地把著方向盤,車子在艱難中慢慢爬行,誰也沒有提議說,天氣這么惡劣,咱們打道回府吧。老師們心里明白,雨水再大,路再難走,也擋不住他們下鄉的路程,因為山那頭學校里有許多期盼的眼睛在等待著。
各地藝術館、群藝館和文化館專業人員經常放棄節假日,為下鄉輔導認真備課。許多參加藝術扶貧的文化館專業人員是騎著摩托,或是自費乘坐公交車到鄉村為孩子們輔導。有的老師在授課中發現孩子們連基本的學習用具都缺乏時,紛紛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錢來為他們購買畫夾、素描紙、練功鞋等各種用品。有的老師發現貧困學生生活困難,主動和他們結對子扶貧幫困,不但自己捐款助學,還介紹親朋好友一起來幫助困難學生。
持之以恒,共同編織希望編織未來
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開展五年來,受益面覆蓋到全省9個地市88個縣、鄉及213個偏遠農村小學,藝術扶貧工程通過自身服務行為的純潔和規范,創新優良的服務樣板,形成無形的感召力量,這種力量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源,成倍放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包括軍人、畫家、公務員、企業家,以及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等各地、各界社會人士都主動參與進來,他們以各種方式,通過不同途徑向藝術扶貧掛鉤學校捐款捐物獻愛心。
有一次,福建省藝術館的一位年輕女教師打算自費為貧困學生購買書包,上網購物時,泉州市一家箱包公司總經理覺得她個人一次購買10個書包,既不像批發商也不像家庭消費,仔細詢問后得知詳情,總經理深受感動,當場決定贈送500個書包,還表示要帶自己的兒子一起到貧困鄉村親身體驗,讓自己的孩子感受愛的教育。
去年暑假,將樂縣十幾位回鄉大學生拜訪曾輔導過他們的老師、縣文化館陳館長時,得知縣里正開展藝術扶貧活動。當陳館長說起縣里被確定為藝術扶貧基地的三所小學落后的教學條件時,大學生們的心被觸動了。于是他們萌發了舉辦一場演唱會,用演唱收入購買樂器捐贈給這幾所學校,讓村里孩子們也能聽著琴聲上音樂課的想法。這一舉動得到了縣文化館和縣團委的鼓勵和支持,在這些回鄉大學生的努力下,一場“聽見了愛”——將樂縣藝術扶貧公益演唱會隆重舉行。在演唱會上,莘莘學子用門票收入為將樂縣3個藝術扶貧基地小學各捐贈一臺電子琴。8月30日下午,大學生們在即將返校前,來到3個藝術扶貧基地,將他們籌辦演唱會的富余經費購置的30余部總價值三千余元的口風琴,分別捐贈給3所學校的孩子們。藝術扶貧工程還受到臺灣省金門縣同胞的熱烈關注,金門縣李炷烽先生特地捎來100份文具,代表金門鄉親贈給學校學生,提出開展兩岸學生手拉手助學活動建議,并委托金門酒廠,對2007年被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錄取的三位藝術扶貧掛鉤學校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予以全程資助。
福建藝術扶貧工程開展5年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福建日報》《海峽通訊》等新聞媒體都對福建藝術扶貧工程作了深入報道。
藝術扶貧工程的開展,探索出一條新時期文化館工作的新思路,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對農村貧困地區,在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方面,突破了舊有文化館工作的服務局限,開創一個先例,把城市文化資源無償輸入偏遠農村;形成一種機制,把文化下鄉轉化扎根為鄉下文化;創設一個典范,把各方力量感召到扶貧幫困的隊伍中來;樹立一種精神,把專業人員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新高度,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這個最薄弱環節進行探索和實踐,顯示出公益型文化事業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責所在。藝術扶貧工程從試點工作到全面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求實創新的過程,也是全省文化館專業人員積極參與和貢獻智慧的過程,我們將持之以恒,持續實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升作出新的貢獻。
農村在渴望,孩子在期盼,我們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