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溫家寶8日反駁了西方關于中國“掠奪式開發非洲資源”的說法。他在埃及的一個記者會上說,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僅占非洲出口總額的13%,中國在非洲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僅占非洲大陸總投資的1/16,“為什么只對中國加以指責?”自從1884年西方大國在柏林大會上用一支鉛筆瓜分非洲以來,西方就把自己當成了“非洲的監護人”,西方媒體也在用它們的話語權打擊著走進非洲大陸的新客人。最近幾年,幾乎每一次中非走近都會引發西方的責難,類似“新殖民主義”、“入侵非洲”等十分古怪的大帽子不斷扣向中國。西方這么憤怒與激動或許與他們發現已經無法讓非洲按照西方軌道運轉有關,畢竟過去的非洲除了黑面孔就是白面孔,亞洲人充其量只能在非洲開幾個小賣部。而今天的中國來得特別。“200多年來,中國是第一個以平等、商量的方式和非洲打交道的大國,是中國的到來給了非洲選擇的權利。”中國學者徐偉忠對《環球時報》說。
西方不敢正視中國的辯護
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11月8日至9日在埃及召開。中國總理溫家寶8日下午舉行了中外記者會,會上聚集了100多名非洲、西方和中國的記者。路透社記者問到中國對非洲資源“掠奪式開發”的問題,這是西方經常攻擊中國的話題之一。美聯社8日報道說,針對有關“中國到非洲是掠奪資源、搞新殖民主義”的說法,中國總理溫家寶說,如果熟悉歷史就會知道,中國同非洲的關系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從半個多世紀以前就開始了。”報道提供的背景資料承認,中國在非洲活動已數十年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初,中國就幫非洲建基礎設施項目和支持非洲國家反殖民斗爭。報道援引溫家寶的話說,當時,中國沒有從非洲“要過一滴油、一噸礦石”,今天,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僅占非洲出口總額的13%,中國在非洲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僅占非洲大陸總投資的1/16,溫家寶問道:“為什么只對中國加以指責?”
中國總理“直率的辯護”,吸引了眾多西方媒體的關注,但它們找不到中國提供的數字的任何破綻,于是,有些報道又繞著彎地回到蘇丹等老問題上,指責中國只做生意、不講人權等。彭博社在報道中特意援引了親西方的津巴布韋副總理穆坦巴拉9月份在《津巴布韋時報》上說的話,“我們受夠了老的模式,中國到非洲來,拿走原材料,回到中國。我們現在對這個不感興趣。”但這名副總理的政治背景在津巴布韋和非洲都飽受爭議,他在津巴布韋選舉中憑借西方支持挑戰穆加貝總統,也是當下西方在非洲扶持的頭號政治人物。
英國《泰晤士報》9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為什么非洲歡迎‘新殖民主義”的文章,打了一個非常滑稽的比喻。文章稱,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圣潔的英國”收養了這個名叫非洲的貧窮小姑娘,于是忙于讓她不受饑餓、戰爭、疾病和貧窮之苦。突然之間,龐大、貪婪的中國,帶著大單子和廉價貨出現,引誘了這個姑娘,讓她誤入歧途。對英國來說更糟糕的是,忘恩負義的非洲有時感到,雖然中國人的意圖未必光明正大,但至少中國把她當做成年人對待。這個比喻讓人哭笑不得。
非洲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國家,一個是英國,另一個是法國。由于法國在美洲、澳洲的殖民競爭中收獲極小,境外“法蘭西”主要在非洲,國民尤其敏感。《法蘭西晚報》9日一篇文章憂心忡忡地寫道,中國從不會空手來去,他們帶了100億美元貸款,減免關稅95%,“法國的非洲”正面臨“中國的非洲”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法國“北方之聲”電臺稱,十多年內,在非中國人膨脹到70萬以上,而法國人只有21.5萬。中國人的到來讓英法等昔日非洲殖民大國感到失落,薩科齊就比其前任訪非次數明顯減少,文章認為,面對中國挑戰,法國應迅速調整戰略,重新確定和這個近在咫尺的大陸的關系。
誰有資格要非洲警惕中國?
貧窮和被外界蔑視一直令非洲忿忿不平。肯尼亞《民族日報》11月5日的一篇文章寫道:當乘飛機晚上飛越非洲時,透過窗戶會看到大片地區都是漆黑一團。相比之下,飛越亞洲時看到大片黑黑的地區點綴著有趣的亮光區,而在歐洲和北美,亮光更加明顯。英國《金融時報》2006年采訪肯尼亞外長圖朱時,圖朱坐在椅子上身體前傾,惱怒地搖著手指。《金融時報》說,讓他反應如此激烈的問題,是中國與資源豐饒的非洲之間蓬勃發展的關系,這一關系日益受到關注,而且引發爭議。圖朱說,“我不認為世界上有免費的午餐”,
中國半世紀前開始援非,當時沒要一滴油、一噸礦石
環球時報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