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濤 杜劍鋒
摘要:每到高三階段,學生的學習變得緊張,許多學生放棄了體育,認為學習緊張就不能擠出時間進行鍛煉。但實踐證明,高三學生每天的生活要規律化,應把每天的學習、休息、睡眠、飲食、鍛煉等幾方面科學地結合起來,圍繞學習統一安排時間。每天的生活做到作息定時、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把體育鍛煉納入每日生活日程,就可以保證體育鍛煉的時間,使體育為學習服務。
關鍵詞:體育鍛煉;生物鐘;運動負荷;學習效果
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可以使學生更科學、更合理、更積極地安排課余時間,從而充實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形成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另外,體育鍛煉可以使大腦神經功能不斷提高,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這樣,學生就能夠堅持較長時間的學習,不易疲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加強課間活動的自覺性和娛樂性
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大腦的連續工作時間為1小時左右,超過這個時間,大腦的工作效率就會下降。根據這一生理特點,學生經過45分鐘全神貫注地聽課后,應自覺地利用課間時間進行活動,使身體和大腦都得到放松。
一般來說,運動都能健腦,這是因為運動能促進腦中多種神經元的活力,使大腦思維活躍。同時,運動可提高心臟功能,加快血液循環,使大腦獲得更多的氧和養料。凡是增氧運動皆有健腦作用,尤其以彈跳運動為佳,能供給大腦以充分的氧和能量。
二、自覺提高課間操質量
課間操是學校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好形式。它有助于廣大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調節生活節奏,能夠體現出學生健康、活潑、文明向上的精神面貌。
最近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編的《中小學生幼兒系列廣播體操》的中學部分,具有教育性、科學性、針對性、群體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它既能全面地鍛煉學生的身體,又生動、活潑、動作新穎、節奏鮮明、難易適度,且具有時代氣息。
另外,課間操的時間安排也符合衛生要求,并具有科學依據。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表明,一日之內,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不同。上午9時以后,燃煤高峰已過,污染最輕,空氣最清潔。這時參加課間操,不但鍛煉肌肉關節,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吸入大量新鮮清潔的空氣,加大氧的吸入量,從而使大腦供氧充沛,提高大腦的機敏性。
三、堅持課外活動的大運動量
課外活動是一天中最主要的運動時間。高三學生每天下午應堅持40分鐘左右的課外活動。其目的是消除學生一天學習之后產生的腦力疲勞,有利于晚上繼續學習,而且還有利于增強體質。
課外活動雖然要堅持大運動量,但是必須要遵守以下原則:①實事求是的原則,活動時要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的健康情況,從自己的形態、機能、體質及運動技術的實際水平出發,因人制宜、量體裁衣;②循序漸進的原則,運動的數量由少到多,距離由近到遠,重量從輕到重,強度從小到大,逐步提高;③持之以恒的原則,體育鍛煉要常年堅持,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④全面發展的原則,高三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過渡階段,要使身體上肢、下肢及各部位都得到發展,使各種體育活動能力都提到提高。
四、上好每節體育課,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上好體育課不僅能把身體鍛煉好,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還可以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所以,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打好身體基礎,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
高中階段是發展身體各項素質的重要時期,學生應抓緊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的身體練習。每節體育課,教師都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身體發展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和練習手段,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全面性。所以學生應抓緊每一節課,使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性和柔韌度五大素質都提到提高和發展。
2.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能,學習自主鍛煉的方法
體育知識、技能是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手段,是前人體育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它不僅具有近期效果,而且具有長期效果。所以,每個學生應運用每一節課去學習和提高體育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努力去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和環境,科學地進行鍛煉,取得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高三學生應該充分懂得,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促進的。在8個小時學習中抽出1個小時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其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比用8個小時學習要好得多。要懂得“8-1>8”的道理,通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活動,合理安排鍛煉的項目和時間,就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鍛煉的效果,從而更好地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并提高身體素質,為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朱濤江蘇省睢寧縣高級中學;杜劍鋒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