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手段,用較少的時間和較少的精力,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吃透教材,明確三維目標
新教材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實現課程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憑證和依據。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素材選擇、教學要求和呈現方式等方面與原教材相比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材的變化促使教師必須走進新教材,必須認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切實把握教學的總體目標與階段性要求;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發揮新教材在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長點,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教材的深、廣度和把握教材的關鍵處,要鉆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順序以及每幅插圖、例題、習題。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圖形》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是:①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②通過摸、畫、找、拼等活動,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③通過創設情景,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精心預設教學情境,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給學生搭“腳手架”
預設,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深層次理解和對學生學習時的思維狀況認真分析的前提下,對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提前進行思考與設計。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只有很好地了解學生,才能作出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只有很好地分析學生,才能更好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在特點,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其次,教師要分析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明確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哪些知識自學即可,哪些知識需要教師點撥;最后,教師要分析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學習新知需要的生活經驗,適合選用哪些生活情境。
三、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把有意義接受學習和有意義探究學習相結合,防止機械接受學習和機械探究學習。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統計》前,教師可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分類統計自家圖書的本數,統計每月水、電、煤氣和電話費的錢數,統計本年級各班男、女學生的人數等比較熟知的數據,讓學生初步嘗試收集、整理與描述數據的方法,感知、體驗統計的意義、價值與其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產生學好統計知識的愿望和興趣,課內再引導學生認識并制作統計圖、表。這樣,課內與課外,“學”與“導”相互結合,讓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順利地達成學習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小組合作,營造主動學習氛圍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教學自始至終伴隨著師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而進行,切不可忽視學生群體在教學中的作用。現代教學法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要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切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局面,促進各個層次的學生共同發展。交流與合作學習主要以協同活動來實現,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時,應把需要討論、互相啟發、反復推敲的問題布置給學習小組,讓小組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五、合理設計鞏固練習,注重變式訓練
學習新知后的鞏固練習設計,應注重應用的層次性,一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基本練習和變式練習,內容可用適當的情境呈現;二是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有利于新知識拓展延伸的練習,發展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學習活動,還應注重研究材料的趣味性和挑戰性,要給學生留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總之,一堂有實效的課堂必須確定好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課堂的生成點。讓教學風格樸實一些,雙基訓練扎實一些,教學容量厚實一些,讓學生思維活躍一些,教學方法靈活一些,讓每個學生在40分鐘里收獲得更多一些。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湖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