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李 雄
摘 要:文章通過對中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瑞典能力中心的公司成員結構,體制、資金來源和人才培養幾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中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發展所面臨的做大問題是實際運行中定位不明確,其問題的根源在于技術轉移環節不暢。同時,在此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國家工程中心 能力中心 產學研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075-02
一、中國和瑞典的中心簡介
中國于1992年開始組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瑞典于1995年開始組建能力中心,這兩個國家中心的組建都是源于美國1985年組建國家研究中心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所以中國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瑞典的能力中心設立的宗旨、功能定位和結構框架基本都是模仿美國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在多年的實踐運行過程中,各國根據各自實踐經驗和特點建立起相應的運行機制,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運行軌跡,并最終在多方面表現出了差異,下面首先對瑞典能力中心與中國國家工程中心進行簡要介紹。
瑞典能力中心(下文簡稱“中心”):能力中心計劃是瑞典工業與技術發展局為促進科技與工業的結合,發揮大學與企業界之間的相互影響所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通過企業持續、活躍而廣泛的參與,創造出多學科應用技術研究環境,來加強工業界對研究界的影響力。能力中心建立在大學或技術學院里,建設周期為10年,即政府資助10年后,再決定是否繼續資助。每個能力中心由三方組成,一方是企業,另一方是大學或技術學院,第三方是瑞典國家創新局和瑞典國家能源局作為代表瑞典政府構建創新體制的具體執行者。三方通過資助或承擔具體工作的方式共同實施項目,各自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能力中心的章程來確定。在2006年,瑞典全國范圍內共有26個能力中心,這些能力中心源源不斷的創新力為瑞典的經濟、科技和社會做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國家工程中心(下文簡稱“中心”):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引下,我國1985年開始科技體制改革,而如何促進科學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特別是促使科研單位轉換機制,開展工程化技術的研究開發,盡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成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1988~1991年期間,國家計委與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進行調研,在此調研基礎上,國家計委提出,以建設工程化驗證環境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機制為主要內容的組建ERC的思路。
1992年,國家計委頒布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辦法(試行)》指出:“國家計委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一種新型科研開發實體,是溝通科技和產業之間的‘橋梁和‘通道;其主要宗旨是將具有市場價值的重要科研成果進行后續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著力于開發科研成果轉化為適合規模生產需要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增強產業實力,為我國經濟隔幾年上一個新臺階服務。”到2003年底,共建設了97家ERC,這些國家工程中心都是建立在大學或科研院所的由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組建的實體。
通過對兩國中心基本面的研究,兩國中心的最大共同點在于:他們都是由政府發起推動的設立在大學的由大學、企業和政府三方共同參與的實體組織;設立的目的在于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大學與企業的合作;功能定位于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包括部分開發研究、工程化環節。
二、中國和瑞典的中心比較分析
2004年,瑞典國家創新局組織專家組對瑞典26個中心的評估結果是:{1}科學績效:3個合格,11個好,12個非常好,好和很好的比例達到88.5%;所有的26個中心都在國家范圍內表現出眾,其中17個中心在世界的研究領域占據一席地位,并有少數幾個達到世界的領導水平。{2}產業影響:4個中心對產業有非常大的影響,17個中心有大的影響,2個中等影響和1個影響不足;{3}所有的26個中心都在他們的領域作為一種獨特的產學能力中心,成為了全國性的中堅力量。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瑞典中心的整體水平國家范圍出眾,世界范圍先進。
根據2004年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對中國85家中心的調研評估結果,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的中心整體水平國家范圍先進,世界范圍偏弱。在各中心對自己后續發展能力的評價中,認為后續發展能力強的有51家,占60%;改變方式才能發展的21家,占24.7%;運行困難3家,占3.5%。這些數據也說明中國的中心運行形勢不太樂觀。
2001年至2003年,瑞典26個能力中心的國際合作項目達到160項,平均一個中心6.15個,而中國的被調研的85家國家工程中心僅有190項目,平均一個中心2.24個。這說明在中心的國際合作上,中國明顯落后于瑞典,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中心的國際競爭力不強,技術不夠先進。所以,以上兩國中心整體水平的總評價表明:中國中心明顯落后于瑞典中心。這種總體上的明顯差距使得對兩國中心的比較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有利于找出中國中心發展的問題根源,并做出正確的重大決策。下面便分別從公司成員結構、體制、資金來源、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對兩國中心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得出結論。
1.公司成員結構。平均來看,瑞典每個能力中心的固定公司成員約為11個,中國約為9個;在公司參與的能力中心個數來看,瑞典1/6的公司參加了1個以上的中心,而中國基本上是一個公司只參加一個中心;從參與中心的公司規模來看,瑞典2/3為大中公司,而中國基本為中小公司;從參與公司的業務來看,中國很多是非實業類企業,而瑞典基本都是相關的實業類企業。所以從公司成員結構來看,瑞典中心的網絡化程度和影響力要大于中國。
2.體制。我國科技成果轉移管理、評價、服務體系和配套政策不完善;中介體系整體水平不高;技術市場發育不成熟,技術價格與價值背離現象較嚴重;企業技術創新動機不強等,這些因素導致中心的技術轉移不暢,從而技術收入很低,難以維持中心的運行,在這種情況下,中心更多的是選擇自己對技術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轉制為企業或者新設企業,通過銷售產品來獲得收入。這就造成了幾個不良影響:
(1)定位偏向:中心的功能定位重心偏向了產業化,而開發研究和工程化則有邊緣化傾向。
(2)主業偏向:中心設立并經營自己的企業,更多的關注市場和經營,從而弱化了共性技術和競爭前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3)利益偏向:因為中心有了自己的企業,難免與行業內其它企業構成競爭關系,從而不利于行業技術的推廣和提升,這樣使得中心從行業利益轉向了企業利益。
這些不良影響的發展和積累最終導致中國的中心需要轉制成股份公司才能有效運行,據統計,在78家ERC中,轉制為有限責任公司的36家(占46.2%),股份公司10家(占12.8%),國有獨資9家(占11.5%),內部研發機構18家(占23.1%),其他5家(占6.4%)。已轉為股份制公司的有55家,占70%,而這些已轉制為公司的中心基本都生產和銷售自己的產品,成為一個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企業,與行業其他企業展開競爭。這導致最后的結果是:中心有兩個身份,作為企業,做不大企業,作為研究中心,做不好研究。兩頭都不是,定位不明確。
瑞典的能力中心體制類似于會員制,對于參與能力中心的固定企業會員來說,在每年的預算中便明確各企業的投入資金和中心的項目,在項目成功完成后,便把項目成果轉移到參與企業中去。這種體制保證了能力中心既能夠專注于技術的開發和轉移,又能夠持續運行,定位十分明確。對于瑞典的這種體制能成功運行得益于兩點:其一是有許多大企業愿意參與能力中心;其二是各企業愿意對中心進行持續投入。
3.資金來源。在這兩種不同的體制下,中心的資金來源便有了差異,中國中心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投入和自有資金投入,不確定性大;而瑞典中心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和各企業的投入,比較確定。
4.人才培養。在瑞典,中心設立的目標之一明確有對人才的培養,包括培養研究生、博士和教授,培養技術人才和領導人才,培養對象有學生、也有公司人員,培養方式包括課程教授和項目培養。這種目標的確立使得能力中心在10多年的實踐當中形成了科學而又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為能力中心的發展和學校、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寶貴人才。在中國,中心雖然在實踐過程中也進行人才的培養,但是由于人才培養并沒有在設立目標中得以明確,且中心對人才的培養缺乏重視,所以造成中心人才培養的對象范圍窄,培養人才類型少,培養方式也不夠系統化。所以在人才培養這一塊上,中國還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5.結論。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中國中心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心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既做企業,但做不大企業,又做研究,也做不好研究的定位不明確的局面,其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技術轉移環節不暢。
三、中國中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通過以上幾方面的比較,中國與瑞典在這幾方面基本上都表現出了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差距,而這些差距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中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可提升的空間,下面將對前面的比較分析進行問題延伸,從而梳理出中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1.技術轉移環節不暢。技術轉移環節不暢是中心運行產生問題的根源。因為技術轉移不暢,技術轉移受阻和效率低下,導致技術收入很低,難以維持中心的運行,在這種情況下,迫使中心更多的是選擇自己對技術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轉制為企業或者新設企業,通過銷售產品來獲得收入,進而引發了中心的定位問題。所以,中國應該大力加強技術轉移體系的建設。
2.實際運行中定位不明確。中心既做研發和工程化,又做企業賣產品,結果導致做企業,但做不大企業,做研究,也做不好研究的局面,喪失了核心。所以中國中心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應該堅定不移堅持工程化定位,做大做強自己的核心能力,走專而強的路線。
3.人才培養不系統。瑞典把中心看成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寶貴基地,并明確的把培養人才列入中心設立的目的之一。而中國卻一直忽視了這一點,雖然在實踐過程中也會進行人才培養,但由于缺乏重視,而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科學而又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造成人才培養的對象范圍窄、培養人才類型少、培養方式不夠系統的局面。所以中心應該高度重視其人才培養的職能,把中心當成一個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為中心的后續發展、企業和大學培養大量多樣化后備人才。
4.大企業、實業類企業缺位。在中國,中心的企業參與者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多為中小企業,二是多為非實業類企業。這兩點不足導致技術研究上難以獲得協同,技術成果難以獲得有影響力的推廣,資金上難以獲得持續而穩定的投入。而瑞典中心的企業參與方多半是大中企業與相關實業類企業,使得中心能夠良好運行。所以,中國應該多鼓勵大企業,相關實業類企業參與能力中心的建設,提升中心的整體影響力。
參考文獻:
1.Impacts of the Swedish Competence Centres Programme 1995-2003-Summary Report.Brief version of VA2004:03.[R] http://www.vinnova.se.
2.CERC-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Center[R].Annual Report 2007.http://www.vinnova.se.
3.Competence Centres in Figures-Performance and Output Data from the Swedish Competence Centres Programme 1995 2005[R].http://www.vinnova.se.
4.趙蘭香,李文東,李昌群.我國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目標與現狀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11)
5.盧懿.中美工程研究中心比較研究[D].廣西大學,2004(5)
6.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運行和發展的研究.總報告[R].http://www.sdpc.gov.cn.
(作者單位: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7000,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上海 200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