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歆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類正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是未來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選擇。文章在分析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基礎上,提出了幾條適宜中國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路徑 必要性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9-056-02
引言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等大量事實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后果將觸及糧食、水資源、能源、生態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了應對不斷惡化的氣候狀況與能源短缺現象,英國政府于2003年發表《能源白皮書》(UK Government 2003),首次提出“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書指出,英國對進口能源高度依賴,而且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有義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并提出了英國到2020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50%以建立低碳經濟社會的目標(金樂琴,2009)。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被世界各國迅速采納,成為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各國都認為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尋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是個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且能源緊張的發展中國家,國內以重工業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進程面臨著國際上后京都時代的巨大壓力,因此,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必然更加險峻。
一、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中國經濟低碳發展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重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壓力。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階段,工業占GDP的比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重化工產業化特征非常明顯。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經濟體,中國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都要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并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齊建國等,2005)。快速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基本特征。
中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僅僅在于排污總量的增加、生態破壞范圍的擴大和資源供需矛盾的嚴峻,而是資源、環境問題之間以及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相互影響,已經危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莊貴陽,2005)。現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經濟損失是相當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計就相當于GDP的7%~20%(過孝民,2004)。由于中國面臨著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艱巨發展任務,未來的發展必然面臨巨大的環境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將會越來越大。
2.中國面臨資源短缺壓力。2003年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傳遞出了一個明顯的信號:中國的資源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需要,資源壓力迅速增大(莊貴陽,2005)。中國對鋼鐵的需求超過了美國和日本需求的總和,而中國對銅、鎳、鋅、鐵礦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過美國。在未來15年中國將處于工業化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階段是資源消費高峰。而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礦產占有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量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約1/10、1/20和3/5。與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國已發現的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都相當貧乏。因此,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會把世界的初級產品價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國與世界主要資源進口國的利益摩擦將會不斷增多。
3.中國要應對氣候挑戰。從1990年至2001年,中國CO2凈排放增長量達8.23億噸,占世界總增長量的27%。中國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凈增長趨勢顯示中國有必要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國際上的流行觀點認為,要實現公約中“把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的最終目標,要以中國實施大量減排為先決條件(唐更克等,2002)。能源供給和能源安全已經成為限制中國工業化的主要制約因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發展目標的實現(Chen,Hu,Pan 2005)。因此,中國需要在未來20~50年間,在工業化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之間進行平衡。中國的選擇只能是繼續化壓力為動力尋求低碳發展的道路。
二、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可行性分析
中國實現向低碳經濟發展的轉變也存在著潛在優勢,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減排空間大。我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處于高能耗階段,加上節能技術水平較低、能源管理漏洞較多,中國的能耗強度和能源效率明顯偏低。有關研究表明,中國的能源系統效率為33.4%,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八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侯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金樂琴,2009)。因此,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徑,實現節能減排的余地較大。
2.減排的成本低。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減排成本比較低。從國際上看,框架公約規定的每噸減排成本超過30美元,而中國的成本大體在15美元。加上中國能源需求增長、符合減排條件的項目多、規模經濟效應明顯的特點都有利于開展國際碳排放交易,從而吸引國際資金進入減排項目(金樂琴,2009)。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潔生產機制(CDM)碳交易市場達到300億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機構加入全球氣候變化投資網絡,投資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截止2008年2月,中國CDM項目獲得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簽發的核證減排信用(CERs)達到了3637萬噸,占聯合國目前核定CERs總量的31.33%,首次超過印度成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國家。
3.技術合作潛力大。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在低碳技術方面還存在較大落差,有較大改進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術國際合作的機會在增加。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承諾要向發展中國家大規模轉讓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背景下,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應抓住時機,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速度。但是,也應該看到,技術合作的實際進程存在一定困難。由于涉及知識產權、商業利益等諸多原因,中國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技術(金樂琴,2009)。
三、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
按《京都議定書》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沒有承諾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中國當前的優先目標是經濟與社會發展,但中國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和環境保護政策。因此,未來中國要在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發展,其可能途徑包括:
1.發展低碳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任衛峰,2008)。眾所周知,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屬于低碳行業。如信息產業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IT產業是低碳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點。又如現代服務業也是一個能耗低、污染小、就業容量大的低碳產業。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在GDP 所占比重高達60%~70%,這表明中國的現代服務業擁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值得中國注意的是隨著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一些發達國家會把碳密集產業和高能耗項目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未來數年,發達國家的鋼鐵產業、石化產業、建材產業、造紙產業、印染產業等高碳產業都會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這些投資規模很大的項目20~30年內很難淘汰或搬走(梁優彩,2005)。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高碳產業準入的市場門檻、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2.發展低碳農業。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高效農業的新路子。現代農業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礎之上的。化肥和農藥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柱,曾經為解決人類糧食問題做出貢獻。但是,化肥和農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經被認識,它不僅影響土壤的有機構成、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產過程,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 現代農業甚至可以稱之為“高碳農業”。
發展低碳農業的路徑:一是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有用量。降低農業生產過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走有機生態農業之路。二是充分利用農業的剩余能量。三是推廣太陽能和沼氣技術,在農村普及太陽能集熱器是發展低碳農村的有效途徑。
3.發展低碳工業。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傳統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結構的高碳化是傳統工業化的必然結果。當地球溫室效應不斷影響和威脅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時,人類對工業文明所依賴化石能源基礎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順理成章的,高碳工業發展難以為繼,但是, 從高碳工業向低碳工業的轉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任衛峰,2008)。所以在注重開發新能源的同時,應該把能源結構的調整與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結合,采用低碳技術、節能技術和減排技術,逐步減少傳統工業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努力提高現有能源體系的整體效率,遏制化石能源總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產業和產品,發展低碳產業和產品。同時,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業、高碳產品的稅收政策,制定鼓勵發展低碳工業的優惠政策,使低碳工業成為企業家有利可圖的新興工業領域。
4.發展低碳城市。開發低碳居住空間,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低碳城市的建設離不開低碳建筑這個單元,發展低碳建筑要從設計和運行兩個方面入手(任衛峰,2008)。在建筑設計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選用隔熱保溫的建筑材料、合理設計通風和采光系統、選用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倡導居住空間的低碳裝飾、選用低碳裝飾材料,避免過度裝修;在家庭推廣使用節能燈和節能家用電器,鼓勵使用高效節能廚房系統,從各個環節上做到“節能減排”,有效降低每個家庭的碳排放量。
城市交通工具是溫室氣體主要排放者,發展低碳交通是未來的方向。一是大力發展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速交通系統(任衛峰,2008)。二是鼓勵大中城市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張雪梅,2005),如輕軌和地鐵系統。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城市交通應該倡導發展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生物乙醇燃料汽車、太陽能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實現城市運行的低碳化目標。
5.引導金融創新發展低碳經濟。設立碳交易市場機制,開發碳減排期貨、期權市場。溫室氣體減排量全球交易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碳金融市場(包括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銀行貸款)。碳金融市場面臨這樣的形勢(任衛峰,2008):金融機構迫切需要開發關于碳排放權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而排放權的實際需求方——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企業為減少今后的減排費用也應從現在起籌建各類減排資產項目組合(portfolio)。目前全球已經有四個交易所專門從事碳金融的交易,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活躍在這些市場上,根據世界銀行報告,2006年國際碳金融市場的交易額度已經達到300多億美元。中國政府也應該大力發展金融創新,開發與碳交易相關的金融活動,促進環保問題的解決。
6.注重碳匯減碳。植樹造林,生物固碳,擴大碳匯。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要從“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減少“碳源”的排放,還應該在“碳匯”(Carbon Sink)上花力氣下功夫。“碳源”是指產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來自自然界也來自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碳匯”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匯(任衛峰,2008)。研究表明:陸地森林植被的生長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將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機體中,每年森林植被凈碳吸收量約10億到15億噸。因此,植樹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簡單的綠化生態環境,而是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生物固碳、擴大碳匯、減緩溫室效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經濟和最有效途徑之一(江澤慧,2003)。
結論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所在,其發展依賴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消費結構的調整,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與扶植,更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總的來說,中國走低碳經濟的道路,既符合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氣候環境合作的要求。中國能否在未來幾十年里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因此,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中國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Chen,H,Hu,H and Pan,J.Low Carbon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China as a Rapid Industrializing Developing Country.China&World Economy[J].2005(2):64-77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3.過孝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經濟損失.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3-71
4.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經濟問題探索[J].2009(1):84-87
5.江澤慧.氣候變化與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研討會論文集[R].2003
6.梁優彩.京都議定書生效我國經濟將受到影響.中經要報[J].2005(7)
7.齊建國.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與環境分析.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EB/OL].http://www.cciced.org.cn
8.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上海經濟研究[J].2008(3):38-42
9.唐更克,何秀珍,本約郎.中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協議的立場與挑戰.世界經濟與政治[J].2002(2):34-40
10.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太平洋學報[J].2005(11):79-87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