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杰
日前,門診來了一位患者,表情痛苦,一坐下來就訴說近一個月來為耳鳴所苦。這種耳鳴與呼吸的節律一致,如同吹風聲,晝夜不停,而且這種吹風樣耳鳴在她運動、勞累、說話、呵欠、吞咽及張口等情況下加重。患者形容說:“我日夜處在風雨聲之中”。她還經常感到自己講話聲音特別大,別人講話又聽不清,耳朵里像有回聲。
這位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唇口無血色,顯得營養不良,這引起了我的注意。詢問病史時,我特意問她為何如此消瘦。她回答說:“我已三個月不吃飯了。”這讓我大吃一驚。原來,為了身材苗條,她在減肥,體重在短時間內暴減十幾斤。
瘦身瘦到耳朵里
我這時已經對她的疾病心中有數了。她得的這個使人異常煩惱的“耳內風鳴病”,醫學上稱之為咽鼓管異常開放癥。人的耳鼓膜與鼻咽部有管道相通,咽鼓管的主要功能為保持鼓膜內外側的氣壓平衡,正常的人咽鼓管平時呈閉合狀態,僅在吞咽、呵欠、噴嚏、咳嗽時出現短暫開放。如果咽鼓管不該開放時亂開放,就稱之為異常開放,咽鼓管開關功能一亂套,就可使耳內鼓室壓力隨呼吸氣流而升降,鼓膜內外扇動,出現拍擊聲和吹風樣聲,使患者心情煩躁。
此病的病因,大體上有以下幾種:(1)咽鼓管及周圍的黏膜彈性組織及脂肪組織萎縮減少;(2)各種疾病引起鼻部肌肉萎縮;(3)鼻咽部手術或放療后引起組織萎縮;(4)藥物引起內分泌紊亂;(5)精神緊張導致咽鼓管開放肌張力異常增高。臨床上最多見的是第一種,由于過度勞累、胃腸疾病等引起的消瘦,使咽鼓管周圍脂肪減少,產生本病。尤其是年輕女性,過度盲目減肥,肚子里的肉雖然減了,咽鼓管周圍的脂肪也少了,結果引起了咽鼓管異常開放,落得個“風聲雨聲拍擊聲,聲聲入耳”。
治宜調脾胃,補氣血
目前西醫用的硬化劑注射法、點凝固法、手術治療都暫可不用。中醫認為,這種耳鳴,是由于中氣下陷、清陽不升之故,中醫有“清陽不升則九竅不利”之說。飲食不調,脾胃虛弱,長期節食,人體氣血之源不足,就會導致氣虛氣陷。
我建議該患者的減肥計劃緩行,并給出了一個黃芪、黨參、葛根為主的益氣聰明湯加六味地黃丸的處方,患者也依醫囑逐步恢復正常飲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吹風樣耳鳴終于消失了。
小知識
“低頭實驗”,輕松診斷
為“耳內風鳴”的患者作耳鏡檢查時,可見鼓膜隨呼吸節律而扇動,吸氣時內凹,呼氣時向外膨出,而鼓膜外觀形態一般是正常的。如果進一步作聽診管檢查,將聽診管插入患者外耳道,可聽到患者的呼吸聲和說話聲。在門診,可以作一個簡易的“低頭試驗”,患者將頭低于兩膝之間數分鐘,如果癥狀減輕,就能進一步明確診斷為咽鼓管異常開放癥了。